連萬士和這個最大的鴿派,都同意了剿滅,那便沒有人不同意進剿建奴了。
朝中其實也需要萬士和這樣的人,好戰必危,戰禍四起國必喪亂,萬士和提醒諸位明公不要好戰,也是情理之中,同樣,忘戰必危。
戶部尚書王國光沉默了片刻,開口說道“八月時,巡撫張學顏上奏言額派本鎮軍餉,拖欠銀一十四萬九千七百余兩。”
“遼鎮邊長二千余里,城砦一百二十所,三面鄰敵。官軍七萬二千,月給米一石,折銀二錢五分,馬則冬春給料,月折銀一錢八分,繼以荒旱,餓莩枕籍,故此欠餉。”
王杲也不是傻子,如果遼東邊鎮強悍無比,王杲也不敢過多生事兒,這件事之前就議論過,朝廷從太倉發銀三萬兩,所以萬士和才會問,是不是遼東邊方,學吳兌舊事,謊報虜情,要這些個軍餉。
“欠餉不發,軍心難用。”戚繼光代表軍將表態,朝中吵的再厲害,他要從軍事角度,說明吃飽肚子才能干活這件事。
群臣沉默了下來,該不該剿,該,但是朝廷連欠餉都發不出去。
朱翊鈞看所有人都不說話,開口問道“已經發了三萬兩,也就是欠餉一十一萬兩,戶部太倉銀有多少”
王國光趕忙俯首說道“戶部可撥付銀六萬兩。”
“足矣。”戚繼光聽聞有六萬兩銀子,想了想說道。
王國光眉頭緊皺的說道“足矣”
“半餉就夠了。”戚繼光看著所有人說道“能領半餉,吃飽肚子,就足夠打贏了,軍心可用,若是打贏了,能把剩下的半餉再給了,那下次還能贏,邊鎮軍士其實也知道朝廷財用大虧。”
朝廷沒錢,邊方從將領到小卒,也都知道情況,西北打了那么久,朝廷能拿出多少銀子,大家心里都有數,戚繼光到北方治軍以來,就發現北軍別說半餉了,能吃飯就已經是極好的。
張居正當國,讓人打仗,能給半餉,已經是天大的喜事了。
君子恥于言利,廷臣人人都是治人者的君子,可是朝廷窮的當褲子,這也是實情,逆酋都騎到大明臉上撒野了,想盡辦法,也只能湊出半餉來。
朱翊鈞看了一圈說道“內帑太監殷平奏聞,今年內帑還有點錢,可以湊足全餉,戶部先給半餉,若是贏了,朕從內帑調撥剩下半餉、撫恤以及恩賞便是。”
王國光趕忙俯首說道“陛下容稟,看似只缺六萬,若勝恩賞仍需四萬有余,若敗,所需更多。”
“朕信我大明將士能贏,十萬多兩銀子,宮里還是有的。”朱翊鈞對著王國光說道“不必計較,繼續議驅剿之事。”
王國光聞言,俯首說道“陛下圣明。”
感謝紅毛番的大帆船,抽分洋船,宮里現在有些結余了,十萬兩銀子還是能拿得出來的。
譚綸看著堪輿圖說道“薊遼總督劉應節,薊州總兵陳大成等一應率師東行,發勁兵二支,出山海關,為遼東聲援。”
戚繼光想了想開口說道“我可率京營萬余銳卒,前往一片石,或乘間出塞,或搗其巢,伺機而動。”
譚綸想了想說道“我可為京營協理軍務,與戚帥同往。”
朱翊鈞一聽譚綸要去打仗,立刻開口說道“太醫院太醫陳實功曾言,大司馬不可再歷戰陣,朕不允。”
“臣就是總督軍務,不打仗。”譚綸趕忙俯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