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帆可以逆風而行,而軟帆卻不可以。
隆慶五年,一個名叫查德蓋爾德福德的傳教士,在他的筆記里寫道搭乘的帆船總喜歡在晚上進港停泊,而在無風或逆風的時候,就只得在海面上拋錨,隨波起伏,它一般不太用槳,所以不能逆風航行。
而硬帆可以用八面風,改良船帆可以減少劃船的船員,可以大量增加載重,這是必要的改良。
但是硬帆又不太適合遠洋航行,兩難如何自解那就是將大軟帆截為小軟帆。
王國光搖頭說道“四百料,實在是太少了,沒有更大的船嗎”
料,是造一艘船需要用多少木料,一料大約三百多斤,大抵等于兩個戚繼光,三個半小皇帝的重量。
比如宣德四年規定自南京至通州,每船100料,收鈔100貫,后減為60貫,被稱之為料稅或者梁頭稅,鈔法不行后,弘治年間廢除鈔關法,自此大明行商不再設稅,只有坐商收稅。
這也是弗朗西斯科第一次提條件,說要噸稅的緣故,就是大明的梁頭稅,但是月港行的是抽分法,所有到港貨物一體百值抽六,可折銀。
到了隆慶年間,料這個單位,便漸漸的演化為了船木料在水中浮力的承載量,用來計算船只大小,馮保展示的第一種夾板艦,包括了艦體、機械、全額人員、給養、淡水、和貨物的滿排噸位為234噸。
對于泰西而言,這種船已經足夠大了,但是對于大明而言,這種船又太小了。
永樂年間造的寶船,最大為五千料,而主要船只為千料左右。
四百料只是小船,對于大明,尤其是朝廷而言,四百料太小了,嘉靖四十年,由郭汝霖督造的去往琉球的封舟,大約有兩千料,對于朝廷而言,彰顯天威的船只,四百料小船,有點不夠看。
馮保點頭說道“有,五桅夾板艦。”
他將第二塊紅綢布拉開,這艘船是夾板艦的改良版繼續介紹道“這是一種在謀劃中的船只,汪道昆也不知道這種船能不能行,他一共有五條桅桿,船長為二十丈,寬為四丈,長寬比為5比1,三根主桅的高度為三丈二尺,每一桿掛著六帆,尾部為三角帆,和艏斜杠下的斜杠三帆,共計21帆面。”
“大約為一千料的大船。”
“如果可以下水,在有信風之下,一日可以走六百里,從廣州府到呂宋馬尼拉只需要五天,而從呂宋到天津衛也只需要半個月的時間。”
設計中的五桅夾板艦,進一步的擴大了長寬比的同時,增加了桅桿,改良了風帆,進一步的提高了航速和載重的同時,也滿足了朝廷需要更大的船來宣揚國威的需求。
建造一代,設計一代,這就是設計中的一代。
朱翊鈞看著嘉靖四十四年的封舟的各項數據,封舟就是朝廷冊封琉球國王的船,和馮保說的船大差不差。
大明的封舟,長十五丈、寬二丈九尺七寸、深一丈四尺,五桅桿四硬帆,長寬比為577,一千料567噸,也就是說松江府打算建的船,比朝廷的封舟還要大,速度還要快,而且還有炮位。
這是一種宣揚國威用的戰艦。
大明禮部尚書萬士和,看著面前的五桅夾板艦,面色凝重的說道“這不就是封舟嗎如果用于戰船或者商舶,是不是有些僭越啊。”
“確實僭越,所以松江造船廠郭汝霖,才要上奏請命敕造此物。”馮保也肯定了萬士和的想法,五桅夾板艦,就是在封舟的基礎上改出來的千料大船。
張居正也有些無奈的說道“形而下踐履之實和形而上的禮法產生了沖突。”
朱翊鈞看著那個五桅夾板艦,看著張居正說道“郭汝霖在嘉靖四十年用一年時間督造了封舟,出使琉球封琉球國王,怪不得建海事堂時,先生說要遍訪群賢,果然是有道理的。”
就和大明的財稅一樣,朝廷窮的當褲子,權豪富到紙醉金迷,大明民間也有造船的能人異士,朝廷下達詔令,真的能從民間找到各式各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