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在說什么”禮部尚書萬士和拿過來了奏疏,只覺得一陣眼暈,壞了,日后想繼續做這個明公,難不成還要學算學
萬士和突然覺得陳學會還不錯,不是叫學會嗎還是讓他來學吧。
張居正拿回了奏疏說道“余探花仍然不服,連章上奏,陛下又出一題,曰官勸糧二百二十石,上上戶二十四戶、中上戶三十一戶、下上戶四十五戶、上中戶六十八戶。上上戶多中上戶七斗,中上戶多下上戶四斗、下上戶多上中戶三斗,問,四等戶各該幾何”
“余探花這次終于服氣了,上奏曰臣愚鈍,陛下批注曰多讀書。”
大明戶分得很多,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等等,一旦有戰事,就要勸糧,每一戶都不一樣,殷正茂在兩廣平倭蕩寇,就遇到過這個問題,各家各戶應該納捐多少為宜。
“多少啊”萬士和發出了算學盲的驚嘆聲。
張居正稍微掐算了一番說道“上上二石三斗,二十四戶共五十五石二斗;中上戶每戶一石六斗,三十一戶共四十九石六斗;下上戶每戶一石二斗,四十五戶共五十四石;上中九斗,六十八戶共六十一石二斗。”
“元輔也擅長算學”萬士和看著張居正伸出一只手,驚駭無比的說道。
張居正笑著說道“一般,閑來無事,看過兩本書。”
“一般嗎”萬士和失神的說道,如果這都算一般,那還有什么是不一般的呢
張居正笑著說道“其實很簡單。”
“哦”萬士和沉默了下來,他和余探花一樣,都不知道這玩意兒到底該怎么解。
“方法是一樣的,萬尚書好好琢磨下就清楚了。”張居正合上了奏疏,余孟麟在陛下手里走了幾個回合,一敗再敗,一敗涂地,最后以臣愚鈍收尾,余孟麟從題面難度就看出來了,他要是再問,陛下就該把他叫到文華殿來上課了。
萬士和呆呆的坐在那里,隨后臉上的表情從驚懼到平和,當禮部尚書這兩年,萬士和覺得自己活著的瞬間,就是自己被罵的想死的時候,但是萬士和也逐漸習慣了,平平淡淡的、麻木不仁的自己,爛就爛唄,反正皇帝陛下、元輔先生、朝臣們也沒有要求他做的更多。
手里的差事辦好了,不辦出差錯來,也挺好。
“先生。”朱翊鈞開口說道。
張居正如同條件反射一樣,猛地站了起來,俯首說道“臣在。”
“先生,我國朝為何設講筵之法”朱翊鈞十分平靜的問道。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今日之學與怠,系他日治與亂。如好學,則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輔佐德業而致太平;怠,則小人皆動其心,務為邪諂以干富貴。人不學,則不知義。”
按道理來講,小皇帝玩算盤、學算學,都是不務正業,張居正作為元輔帝師,就應該直言上諫,責難陳善,匡扶陛下回到正軌上來,可陛下正業搞得挺好的,四書五經、矛盾說、公私論,所以搞一點算學而已,搞也就搞了,眼下大明也確實缺少算學人才。
“誠如是也。”朱翊鈞點頭說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可是這些儒生明明不懂算學,不懂還不肯學,著實是有些厭學了。”
“先生上奏申舊章整飭學政,狀元郎、探花郎都不懂算學,不應該學嗎”
“應該。”張居正再次俯首說道。
朱翊鈞點頭說道“算學啟蒙自翰林院、國子監開始推廣吧,即日起,和朕一樣,院監每月二十九日,月考一次,由皇叔出題出卷,考不過就罰抄三百遍吧,每月把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十人,張榜公告一月。”
“朕二十九日亦考算學。考校算學自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