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啊,從永樂十九年遷都起,大明北衙皇宮失火四十二次,平均每五年一次,其中火災最大的是永樂十九年遷都北衙,成祖文皇帝剛遷都到北衙,四月份皇宮就被點了,這一次失火,一直到正統六年,三大殿才開始重新修繕。”
“永樂二十年,乾清宮再次失火,成祖文皇帝寢宮又被點了。”
“正德九年正月,乾清宮再次失火,火燒了整整三個時辰,乾清宮、坤寧宮燒光了。”
“嘉靖元年,世宗皇帝剛入京還沒一年,清寧宮等三宮失火,四年三月仁壽宮失火;八年十月,乾清宮大火,十年正月宮里再次失火。”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的一場大火,三大殿、文武二樓、左順門、右順門、乾清宮、坤寧宮、午門全都燒的一干二凈,爺爺能怎么辦呢,也不能怎么辦,只能下詔重修。”
朱翊鈞又不是不讀國史,他清楚的知道,處于權力斗爭正中心的皇宮,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大火隨時都有可能要了他這個皇帝的命。
張居正沉默了許久說道“臣懇請徹查兇手”
“先生認定是人為的”朱翊鈞看著張居正,平靜的問道。
“絕不可能是天災,中午暴雨,陛下引雷塔功成,臣雖然不懂,但是臣自己家里也搭了一個引雷塔,確實可以遮蔽天機,可避雷震,臣雖然不懂,但是這引雷塔避雷,絕無可能是天災”張居正立刻回答道“就是有人故意縱火”
張居正不相信任何人,皇帝宮里種地,他在樸樹下種番薯,宮里搞色散實驗,他非要親自查看,宮里搞千里鏡觀星,張居正也有兩臺,他不相信皇帝身邊的宦官,就像徐爵連張居正都懷疑一樣,張居正是生怕小皇帝被蒙蔽,而宦官是覺得張居正也是嫌疑人之一。
這避雷之術,太像那些個法術了,張居正也是怕小皇帝誤入歧途,沉迷于道法之類的東西,所以自己也搭建了一個引雷塔和宮里的是一樣,而且避雷針,他也安裝了不少,就是為了做對比實驗。
結果就是確實可以避雷,所以,這雷震絕對不是什么天人示警,只是還沒有弄明白的萬物無窮之理罷了。
那這場大火,就不是雷擊天災,而是故意縱火。
“還以為先生又要說息事寧人呢。”朱翊鈞是有些意外的,他還以為張居正會像上一次一樣,把這次的失火案作為政治籌碼兌換出去,即便真的兌換出去,朱翊鈞也不責怪張居正的選擇。
萬歷元年正月那會兒,給先帝修陵寢,就只有不到40萬兩,大明都快散架了,只能如此交換。
現在大明新政正在推行,把宮中失火作為籌碼交換出去,朱翊鈞也是認可的,委屈這東西,誰還不受一點不如意十有八九。
脫離任何時代背景去討論政令,都是不度世勢的賤儒,是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
“臣死罪”張居正自己都眥睚必報記仇的很,當然知道自己的徒弟也記仇,所以他去年冬天,才把高拱拉到京師來,要重啟刺王殺駕案,哪怕是牽連廣眾,也不能讓陛下受這個委屈。
但是皇帝的選擇是,不重啟舊案,翻舊賬,而是為了國朝的穩定,為了新政,選擇忍受這份委屈。
委屈多了去了,朱棣興高采烈的從南衙遷都北衙,剛住了三月的新房子被人點了,還不能發作,過了一年,自己住的寢宮又被點了,五次北伐、六下西洋第七次是宣德年間的文皇帝能能怎么辦呢
只能修省,是自己招致天怒云云。
“先生就不要一直死罪死罪的,搞得跟言官一樣。”朱翊鈞再次糾正了張居正,大明新政轟轟烈烈的展開,朱翊鈞和張居正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朱翊鈞死了,張居正必然下野,甚至死的不明不白。
朱翊鈞雖然沒有兒子,但他有個弟弟,把朱翊镠抬上來做皇帝就是,可張居正這首輔、馮保這老祖宗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