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為何不肯冤殺高拱,來讓自己體面,也讓天下體面,和稀泥,糊里糊涂的糊弄過去大家都有體面。
其實晉黨已經完全放棄了高拱,高拱這個人膽子大、做事執拗,已經得罪了不少人,不是朱翊鈞要殺高拱,而是晉黨,確切的說是晉黨中的族黨要殺高拱。
高拱也同意了,自己還給自己找了個威震主上的罪名,他的確要取消司禮監。
所以殺高拱的確是妥協的一個最佳選擇。
可是朱翊鈞不肯冤殺。
宋高宗趙構冤殺岳飛的危害,遠比宋高宗想象的要大得多,在南宋的一百多年時間里,金國和蒙古一共多了七個江淮出身的漢世侯,站在正朔的立場上,這些江淮出身的世侯,投靠蒙金,是不是背叛了祖宗
毫無疑問的是。
可是投奔你南宋,你皇帝冤殺,屠刀就在脖子上架著,只能離開了,南宋初年封王的吳磷的孫子吳曦直接叛了南宋。
冤殺,人心會散。
宋高宗活著的時候就開始為岳飛平反,因為他知道,不平反,這南宋江山是決計保不住了,別他還活著,南宋就亡了。
而于謙的平反,明堡宗一死,立刻馬上被平反了,而且是憲宗這個事主,親自下的詔書,說于謙立的是自己,而不是襄王之子,完全是誣陷的罪名,堡宗在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于謙有冤屈。
求榮得辱,傷害的是國朝的凝聚力,國朝的凝聚力是一種虛無縹緲卻真實存在的、而且彌足珍貴的東西。自于謙之后,大明臣子開始人人擅長自保了,而且天下陷入了躁動不安之中。
張四維想不明白,為何張居正要振奮朝綱。
于謙那等下場,夏言那等下場,朱紈那等下場,胡宗憲那等下場
的確,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是無敵的,這一點所有人都承認,他是厲害。但是死了之后呢
在明知道死后,極大的概率和歷史上的變法者一樣,受盡屈辱,為何要做呢
朱翊鈞不肯冤殺高拱,就是為了大明這最后一股心力。
這口氣,他作為皇帝,有義務有責任要撐住這口氣。
王崇古是個小人,他怕是他挨打了,張四維不怕,是他沒挨打。
時至今日,張四維從未和張居正正面沖突過,所以,他才如此膽大妄為,包括吳兌、方逢時等,挨打這種事兒,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小皇帝挨了駱思恭的打,小皇帝會四處說,駱思恭打的多疼嗎顯然也是不會的。
駱思恭,名字就是讓他多思考恭順,駱思恭思考的恭順就是,聽皇帝的話。
張四維一看王崇古直接答應三娘子入朝,自己立刻跳了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且遠方外使乃是蠻夷也,從來未睹朝廷之禮莊嚴,若不先示以儀節,使之演習一二,恐一旦覲見,震怖于陛下天威,倉皇失措,有失體統,又非所以昭德意、光盛舉也。伏乞欽定行禮日期,細細演練為宜。”
“尤其是現在,三大殿被焚毀了,更加不宜接見了。”
難道擱地基上接見三娘子天朝威嚴何在體面何在
三娘子震怖陛下天威,被嚇到了豈不是不好遠人丟臉,朝廷臉上也無光,所以慢慢來,細細演練,至于什么時候演練好,就有了說法。
拖字訣,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