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子,沒法過了
俺答汗有孫子,他土蠻汗就沒有孫子了嗎裝孫子誰不會一樣土蠻汗的孫子叫莽骨速。
“讓我想想。”土蠻汗要用一個體面的方式投降,至少要保證大明沒有理由繼續出塞來了,戚李二人給人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三娘子知道,這就是答應了,需要一個臺階下,這就好辦了,只需要一個意外就好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演一輪便是。
其他人離開之后,三娘子才開口說道“大明需要羊毛,我們需要鐵鍋、鹽巴、茶葉和布匹,這不是什么丟人的事兒,草原若是肥沃,早就種滿地了。”
“草原可以安頓下來,是長生天的恩賜。”
“你真心這么覺得的嗎”土蠻汗有些驚訝的看著三娘子,他一直認為三娘子是為了得到綏靖派或者說投降派的支持,但是這四下無人,三娘子居然還是這么說,她真的是這么想的嗎
三娘子頹然的說道“大明和我們之間的沖突,在洪武、永樂年間,大明是進攻方,但是到了宣宗以后,大明就是防守方了,大明興文匽武的風力,大行其道,其實可以和平解決的,打了兩百多年了,已經打累了,中原打累了,草原也打累了。”
“和解,可能是個不錯的做法。”
大明京師設在北衙,若是大明京師在南衙,在大明無數海量專精的計算下,怕是到不了正統年間,大明的士大夫們就把北衙給精算出去了。
北方是個累贅,這是從北宋末年,南宋建立之后,就得到的一個精算下的結果,北方那么窮,拿回來也是賠錢貨,在大明的兩百年時間里,大明相繼精算掉了交趾、奴兒干都司、天順年間,滿都魯又強占了河套、大寧衛,西北丟掉了嘉峪關外七衛,大明一直在全面收縮、精算、柔遠人和不動刀兵。
和平這個東西,對雙方都是有益的。
“婦人之見,你沒看到嗎戚繼光占領了大寧衛,李成梁攻占杜爾比山,的確,大明的文人們總是在兜售著那套柔遠人,可是一旦大明勢大,必然北上,我不認為有和解之日。”土蠻汗對三娘子的觀點,嗤之以鼻,他不認為大明缺少進攻性,相反,現在的大明充滿了進攻性。
大明皇帝恨不得把開疆拓土寫到腦門上,日日警醒自己了。
三娘子非常認可土蠻汗的說法,她本來就是個婦人,她靠在椅背上說道“王崇古說還沒打夠,確實,再打打也好,這矛盾相激,不死的尸山血海,是沒有和解的可能。”
“打就打吧,我確實是婦人之見,沒那么多的好勝心,咱們草原的孩子都是喝西北風長大的嗎也是要吃飯的,若是再能穿上鞋,若是能讀上書,想都不敢想的事兒啊,能和解,誰愿意打打殺殺。”
三娘子站起身來,帶著幾十騎離開了全寧衛,既然談不通,她也不再繼續了,沒什么好說的,還得打,再打幾輪,她在過來也不遲,騎隊過大鮮卑山山口,回左翼去了。
而此時的李成梁不在他剛剛攻破的彰武,而是來到了大寧衛,他要為戚繼光送行。
六月中,戚繼光就準備班師了,提前了四個月,班師的原因很簡單,陛下受委屈,戚繼光要回去給陛下撐腰去,該死的族黨,仗著西北有軍兵,肆意妄為,真當天底下沒人動得了他們嗎
這不是說戚繼光活兒沒干完,而是活兒干完了。
大寧衛外七營堡已經完全修建妥善,而永平軍兵三萬人已經能順利接掌下去,所有的官道驛路都已經修繕完畢,大明遷民15萬人進入了大寧衛附近,甚至開始了墾荒。
十月班師,是之前戚繼光考慮到戰事不順等多種因素,才定下的時間,青龍堡的一波交鋒,比他想象的要順利得多,七個營堡修建遠比他想的要快,所以提前回京就是。
這種提前,是非常普遍的,比如五桅過洋船按照預計,是在今年六月底修好,這五月末,俞大猷已經帶著這條完成了航測的船,來到了天津衛,還有數艘過洋船在建。
“此次回京,不知何時才能出塞。”戚繼光點檢好了一切,準備出發,看著青龍堡的方向,重重的嘆了口氣,他對自己能否再次出塞作戰,十分的擔憂。
“明年。”李成梁信心十足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