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大司徒給講講大明縉紳權豪們想吃這口肉,大明朝廷也想吃這口肉,權豪縉紳們不行,三邊也不行,法子就那么明明白白的寫著呢。”萬士和頗為好奇的問道。
就你王崇古是個能人,就你行別人怎么都不行,你說你沒藏私,那他們的問題出在哪里
王崇古非常肯定的說道“權豪縉紳和朝廷織造毛呢做不出來,做出來也是賠錢的根本原因,是照本宣科,這種照本宣科對于買賣而言,就是軍事行動中的紙上談兵。”
“他要做買賣,卻以讀書人的思考方式去做買賣,能成才怪。”
“官廠志書是本經驗總結的書,各地風土不同,各地的物產不同,水文不同,人情不同,自己的條件和官廠不同,照本宣科,能成才怪。”
“就跟國朝政令一樣,若是一味法三代之上,崇古、冥頑不明,賤儒治不了國,更做不得買賣。”
“所以我不同意這些賤儒進廠指手畫腳,他們不懂還喜歡指指點點,外行領導內行,念經既不能治國,也不能打贏勝仗,更不能做買賣。”
名字里有崇古的王崇古批判崇古的風氣,這算不算是一種自我批判
朱翊鈞在瞧熱鬧,也在笑。
“如此”王國光豁然開朗,終于知道了為何戶部試制推廣不能成行了,大明各地的發展是有著極大的差異的,一味的想要復制成功經驗,反而是做不好。
從現象里找到問題來,只要肯動心思,就能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答案來解決。
朱翊鈞不住的點頭,非常贊同。
張居正做了最后的總結說道“那就不派總辦、會辦了,戶部只派賬房,讓各地的負責毛呢官廠的總辦們,入廠干兩年活兒,結合各地的情況,爭取在五年內,將毛呢官廠的成功經驗推行出去。”
他這么說,也在浮票上這么寫,朱翊鈞用印,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兵部尚書譚綸,一直在走神,直到吵完了,譚綸才回過神來說道“陛下,俞龍都七十多了,他能去邊方,臣為什么不能去呢”
“因為俞龍沒生病啊,只是年歲大了,經不起海上的顛簸了而已。”朱翊鈞斬釘截鐵的說道“大司馬,朕不是不讓大司馬詢問軍務,兵部尚書當然要管這些,大司馬身體好些再說。”
“李如松那小子都打不過臣,臣的身體還是極好的”譚綸想要爭取下。
“朕意已決。”朱翊鈞不跟譚綸吵架,李如松那是輕敵了,李如松要是知道譚綸的武藝這么好,不輕敵的情況下,老怕少壯,譚綸必不可能贏。
當然也可能是李如松故意讓著譚綸,畢竟李如松挑釁說京營武將受制于文官如同奴隸,結果譚綸根本不做協理京營,李如松挨一下,少許多的麻煩不是
但是按照戚繼光對李如松的了解,李如松九成是輕敵了,李如松之前真的很狂傲。
“呂宋總督殷正茂回京敘職。”張居正拿出了另外一本奏疏,殷正茂回來了,他從呂宋坐了一艘三桅夾板艦回京來,按照估算距離京師還有三天的航程。
殷正茂回京述職也是來接船,大明第一艘五桅過洋船,將會交付呂宋水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