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茂的反對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基于現實考量,當下大明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大明實現再次偉大這一宏偉目標。
當一切和這些相悖的時候,都應該采用緩和的手段,而對張四維的追殺,會影響這一目標的實現。
這是矛盾說中的輕重緩急,主次矛盾之分別,殷正茂作為張居正的門下,讀矛盾說,而且讀的很是認真。
殷正茂頗為確切的說道“如果讀史的話,就會發現,新政歷來和人高度綁定,李悝變法、吳起變法、鄒忌變法、申不害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范仲淹變法,這是不符合矛盾說的,為何要變法”
“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皇明不變法,則必亡是已。”
“變法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矛盾激化到了一定地步,變法不是一人一念,是到了不得不做出改變的時候,是到了窮盡的時候,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
“這也是矛盾的地方,明明是天下大勢所趨,是天下矛盾激化所致,以今天為例,是元輔在以一己之力在變法,還是因為大明有志者在支持元輔變法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但是歷朝歷代,往往將變法和某一個人的抱負和一腔熱血去高度綁定。”
“為何要這樣做將變法和一人高度綁定在一起呢”
“變法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失敗的,除了李悝變法、商鞅變法外,無不是落得個人亡政息的下場,哪怕是商鞅變法,最后的下場也是五馬分尸。”
“因為要反對一個人,遠比要反對大勢所趨要容易的多,將新政、變法和某個人高度綁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這個人戴各種各樣的帽子,貪財、好色、嗜殺成性、威震主上、不仁不德,來反對和否定這個人。”
“從反對一個人,到反對他的所有政令,就變的理所當然和水到渠成了,除了商鞅變法之外,皆是如此。”
“這樣一來就簡單多了,這也是剝皮見骨術的威力所在,通過否定一個人,來全盤否定他的所有一切功績,進而完成對新政的全面反對和全面否定。”
殷正茂詳細的闡述了自己的擔憂,他不是給張四維求情,而是在陳述大明變法的困難和阻力,反對者實在是太多了,張居正在的時候還能壓制一二,而全面繼承了張居正遺產的小皇帝,真的能壓得住這些反對者的反對浪潮嗎
面對許許多多的困難,幾乎所有人,都自然而然的升起了一種悲觀,那就是就這樣吧、算了吧、差不多算了、做不做都沒什么,為何要做呢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維持現狀就可以了。
反對者眾,天下罪之,沒有任何人能夠保證皇帝這個天生貴人,會勇敢面對這些困境,而不是從善如流的躺下,選擇逃避。
張居正對殷正茂的說辭,頗有感觸,他也思慮過身后事,但是思慮來思慮去,他只得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只爭朝夕,人再厲害也不管到身后事,太祖高皇帝還讓建文君當皇帝,最后燕府還是把太子府的皇位給奪了去。
“國朝大利當前,安能計較個人榮辱”張居正沉默了片刻后,給了殷正茂答案。
殷正茂搖頭說道“這不是個人榮辱,是國家大利,你張居正和新政完全綁縛在一起了。”
“來喝酒吧。”張居正最終還是沒有答應,他不想勸小皇帝收手,大家有分歧是正常的,張居正的理想國、大同世界里,是在他之后,他培養出來的英明的君主,帶領大明繼續走下去。
殷正茂更希望通過維護張居正的名聲,讓張居正這個人無懈可擊,讓張居正變法這五個字,能夠持續下去。
當兩個人產生分歧的時候,張居正沒有和殷正茂爭吵,而是選擇了擱置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