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點像萬歷皇帝,萬歷皇帝師從張居正,練了一身的本事,手握張居正練出的強兵,戚繼光那就是張居正留給萬歷皇帝的如意金箍棒,結果萬歷皇帝自己戴上了緊箍咒,最后躲在了皇宮里,也成了冷眼旁觀看世人的圣人來。
“讓先生看看,把到底是誰寫的,給朕找出來,敢陰陽怪氣朕的爺爺是吧還有沒有王法了”朱翊鈞敲著桌子對著馮保說道“把這書原封不動的宮刻,讓朕提上一兩句,就沒人敢仿刻了。”
“這書寫得好,賺錢也是極為要緊的。”
馮保俯首領命,略微有些悵然,皇帝修省尚節儉是好事,但是,這摳門到了皇宮鼎建還要抹零的地步,這尚節儉完全是過了頭,都怪張居正,天天念叨著尚節儉,小皇帝那么勤奮好學,這已經不是節儉,是摳門了
這一本很明顯陰陽怪氣隱喻朝政的,皇帝要知道在陰陽怪氣誰,但還要賺這個錢
皇帝為何要節儉朝中為何形成了苛責魚肉權豪,而善待小民的政治正確這一切都要從張居正的陳六事疏說起。
在陳六事疏的固邦本一節中,張居正說臣聞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內。書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自古雖極治之時,不能無夷狄、盜賊之患。唯百姓安樂,家給人足,則雖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無虞。
唯是百姓愁苦思亂,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盜賊乘之而起。
攘外必先安內,安內的意思是,百姓是國朝的根本,百姓安居樂業了,國朝就穩固了,這夷狄也好,盜賊也罷,都會隨著百姓安居樂業,變得不是問題,這就是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的道理。
百姓安頓可以行大義,而百姓為難,做什么都不對。
困于兼并的小民需要安撫,而執著于兼并的權豪,必須要威罰,這就是張居正當國的核心理念,他的一切政令,都是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角度出發的。
緊接著,張居正又直言不諱的說然臣竊以為矯枉者必過其正,當民窮財盡之時,若不痛加省節,恐不能救也。伏望皇上軫念民窮,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無益征辦,一切停免,敦尚儉素,以為天下先。
這句話直接就炮轟生活奢侈沉迷于享樂的隆慶皇帝,矯枉必須過正,百姓窮得一家人兩條褲子,早已經財盡了,還不好好修省節儉,天下這危如累卵的局勢,也不要救了,亡了罷了。
不要大興土木,不要隨意征辦,尚節儉樸素,為天下權豪的榜樣,為天下先。
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權豪頭子,讓皇帝節儉,那整飭權豪們奢靡就有了基礎,皇帝都這么簡樸了,權豪們為了自己享樂,還要魚肉小民,那朝廷威罰就有了底氣,這也是張居正一直念叨皇帝要修省、尚節儉樸素的根源。
張居正這么說,也這么做。隆慶皇帝剛登基就要修翔鳳樓,直接被張居正、李春芳給堵了回去了。
張居正看得很清楚,但是隆慶皇帝本身就是一個很喜歡享樂的人,大明春晚,一次賞賜就是十幾萬兩,隆慶朝不是張居正的版本,萬歷初年,才是張居正的大版本,得益于高拱自己犯蠢,高儀病逝,張居正獨攬朝綱之后,開始了他的新政。
平日里張居正教導小皇帝要尚節儉樸素,結果現在,反噬了
皇宮都燒了,皇帝嫌貴,不肯修,不停的砍預算,批的時候還順手抹了個零,可是讓張居正見識到了回旋鏢的厲害。
“元輔真的是壞事做盡”馮保把一百回的章回體神魔西游記拿到了文淵閣后,痛心疾首的說道“元輔貴為帝師,請陛下崇尚節儉那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沒必要矯枉過正,你看看這給鬧的陛下幼沖,用鋼混不用金絲楠木已經很節儉了,陛下還親自帶頭偷工減料”
“我大明國朝顏面何在啊”
張居正沉默,這的確是他教的,他也說了矯枉必過正,確實是過正的有點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