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但在南北朝并沒有大量的任命,一直到了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遣以胡濙為首的二十二名巡撫,巡視天下,才算是有了常設的巡撫,當然此舉被認為是朱棣要尋找流落民間的朱允炆。
在景泰三年,耿九疇以刑部右侍郎巡撫陜西,當時和地方的布政司、按察司發生了許多政務上的糾紛,陜西布政使許資上奏,說巡撫職權并不清晰,請求朝廷確定巡撫的官品以及地位。
最后,景泰帝下旨,所有出任地方的巡撫,都會掛正三品的侍郎,再掛都察院職位,即右都副御史,曰尚書、侍郎任督撫者,俱帶都憲,以便行事。
自此以后,大明一方巡撫,就有了三重身份,六部侍郎、尚書等六部任命、以及都察院都御史總憲,又因為巡撫多兼領一方提督軍務,所以巡撫即是京官,也是是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地方戎、政、監察大權獨攬的封疆大吏。
凌云翼回京,自然非常忙碌,除了要見座主張居正以外,凌云翼還要和六部明公們見面,說服六部明公支持,來確保這次入京,能夠不虛此行,自己希冀之事不會落空,另一方面,凌云翼還要去都察院拜拜碼頭,還要見一見當初的同窗、同鄉。
如此忙碌,一直到三月初,凌云翼才終于清閑了一二,他帶著大包小包來到了全浙會館,他要見一見浙黨黨魁譚綸。
譚綸盛情招待了凌云翼,甚至還專門到燕興樓定了位置,顯得格外隆重。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氣氛熱絡之后,譚綸在看著凌云翼,越看越滿意,側著身子說道“凌部堂,山東地面事了,就回京來吧,我這歲數大了,部里的事兒,多少有些看顧不周了。”
譚綸希望凌云翼能回京堂,分擔一些兵部事務,因為凌云翼本身就兼領兵部尚書,也有平定羅旁山的軍功在。
曾省吾笑著說道“凌部堂莫要多想,我才疏學淺,難當大任。”
曾省吾不是難當大任,而是不適合兵部尚書這個職位,他和張居正的關系太過于親密了,如果自己再做了兵部尚書,容易引起朝堂失衡。
眼下晉黨和張黨在朝堂上,大抵是分庭抗禮的平衡狀態,譚綸這個兵部尚書的位置,非常關鍵,這可是個強力部門,如果也落入張居正的夾袋,陛下不多想,朝臣們也要多想了。
凌云翼不會,自從兗州孔府案后,在政治光譜上,凌云翼的張黨已經逐漸褪色,而逐漸成為了一個帝黨。
“咦,這可使不得,我已經和陛下說了,等到山東局面安定之后,就帶著客兵前往長崎總督府,這是早就定好的事兒,謝大司馬盛情,某確實無意于此。”凌云翼立刻表示了自己的拒絕,并且表明自己的去向,這就不是客氣,是明確的拒絕。
凌云翼自己心里有數,他這樣的名聲,回到了京堂,只會有一種結果,那就是龍困淺灘,什么都做不得,京堂就是個圍城,外面的人拼命想進來,里面的人卻知道這池子水有多深。
在鄖陽、在江西、在兩廣做巡撫的時候,他就確定了自己的志向,殺人如麻的他,早就絕了回京做明公的想法,在山東更是把兗州孔府給點了,凌云翼知道自己這樣的人,在京堂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凌部堂有所顧忌,我可以為凌部堂鋪一鋪路。”譚綸想了想,還是有些不死心。
凌云翼靠在椅背上,思索了片刻依舊搖頭說道“我怕給陛下找麻煩,到時候給天捅個窟窿,陛下是保我,還是不保還是算了。”
凌云翼知道自己性格缺陷,也就不到京堂里受這份委屈了,他怕自己在文華殿上,當殿殺人。
譚綸極為可惜,他當然知道陛下的安排,只是沒想到凌云翼也早就接受了這一個安排,而且還表現出一副欣然前往的態度來,這讓譚綸有些無奈,兵部尚書這個職位,人選并不是很多。
當初李如松從遼東入京師,參加京營將領遴選,看到譚綸立刻就說京營這地方受文官節制,如同奴仆,不待也罷,這是李如松的態度,其實也是一部分武夫的想法,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憑什么節制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