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和俺答汗之間的彼此征伐,在嘉靖、隆慶年間持續了整整二十五年,在這個牌桌上,大明每次下籌碼,俺答汗都用軍事勝利以小博大獲得了更多的籌碼,抬高了自己的身價。
隆慶議和之后,俺答汗已經無法通過和大明的軍事博弈提高自己的身價,而且隨著三娘子為代表的議和派崛起,導致俺答汗的身價在內部傾軋之中不斷降低,如果大明繼續投入,無疑是給俺答汗博弈的契機,或者說重新完全掌控大明金國的理由。
黃悅忠的這個觀點非常新穎,朱翊鈞發現,他說的不無道理。
俺答汗戎馬一生,鮮有敗績,也就在馬芳和戚繼光里吃了幾次悶虧,如果大明和俺答汗戰端再起,俺答汗軍事天賦就可以得到發揮,到那時候,事情反而變得對大明不利。
黃悅忠給出的想法是等,等俺答汗自己死,俺答汗已經很老了,只要等俺答汗死了,北虜中的主戰派就會變得群龍無首,那個時候,就是最好的時機,在此之前,大明應該枕戈待旦,訓練足夠的多的騎兵。
朱翊鈞為了這篇雜報,專門讓俞大猷、戚繼光和譚綸研究了下,就連最激進的譚綸,都對黃悅忠的說法,有些意動,陛下才十七歲,可以等,但是俺答汗已經老了,老到對本部都無法有效遏制。
戚繼光則認為,黃悅忠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主要是現在大明什么也做不了,沒有騎兵,討伐俺答汗就是去給俺答汗送菜,給俺答汗送去軍事、政斗的資本,同樣也是給俺答汗送經濟敲詐的理由和借口。
戰馬的培養,不是把馬匹放到草原上,然后從中遴選就可以得到戰馬了,那么做,再好的馬,也會變成頭大頸粗耳短、體態矮小、腿變短耐力變差,說是駑馬其實和驢的體態非常接近,繁衍戰馬,需要好的種馬,就是骨架大、耐力強,然后用糧食養幾年,和類似的好馬雜交,而后從后代中遴選。
戰馬的培養需要極長的時間,大明騎兵組建的進程不算慢,就看是俺答汗先病死,還是大明的騎兵先擁有強悍的戰斗力了。
而另外一份雜報,內容則是民報,里面有些有趣的案件,令人忍俊不禁。
西城一富戶姓鄒,鄒大郎是家里的獨子,因為比較蠢笨,一直沒有討到婆娘,一個媒婆上門說親,這丈母娘這一關不好過,不過丈母娘這關也見不到新媳婦,結果付了一百二十兩銀子之后,仍然沒見到對方姑娘。
鄒家老母親覺得不對,就去順天府衙門報了案,這一查,發現了媒婆、丈母娘、新媳婦都是這個媒婆本人假扮,分飾三角兒,騙了鄒大郎一家團團轉,這是騙,鄒家老母親要追究,鄒大郎卻不肯,這鄒大郎反而要按照說好的媒妁之言,把人給娶了。
這媒婆現年二十四,喪夫,徐娘半老、風韻猶存,這鄒大郎非要迎娶,這媒婆不想被流放,只能嫁了,結果嫁了剛剛兩個月,這鄒大郎操勞過度,馬上風,死了
這一下子就成了一樁奇案,這鄒家老母親哭,新媳婦也哭,這順天府丞王一鶚人都有點傻了,這怎么判
比較有趣的是,后來鄒家老母親又到衙門銷案,是因為這鄒家新媳婦,就是那個媒婆已經有了身孕,鄒家老母覺得算是有了后人,而且這新媳婦還真的生了個兒子出來。
朱翊鈞很喜歡看雜報,尤其是這個不談時事,只關心百姓生活的民報,是朱翊鈞最喜歡的一份雜報了。
“西土城那些個富戶,在姚光啟走后,就沒有什么動靜了嗎”朱翊鈞問起了這西土城遷徙來的遮奢戶,姚光啟這個代表性人物離開,讓西土城富戶們的凝聚力下降了許多。
“陛下,姚光啟這樣的人,不大好找,他跟王謙斗了這么久,不落下風,偶爾還能占點小便宜去,這西土城富戶就那么些,便再找不到這等人物了。”馮保笑著解釋道。
姚光啟干的活兒,說好聽點是為了西土城富戶爭奪話語權,說難聽點,就是在死亡邊緣試探,得虧大明皇帝是個講理的人,沒有扣幾個屎盆子在姚光啟的頭上,否則姚光啟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