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宮小鐵路已經可以通往講武學堂、皇家格物院和格物院行宮了,這里面還有專門為了李太后禮佛修建的佛塔,講武學堂、皇家格物院、格物院行宮、佛塔都是在原來的大隆興寺基礎上翻建而成,李太后禮佛也坐車前往,只不過是馬拉的車,和朱翊鈞喜歡腳蹬旱鴨子完全不同。
這條小鐵路正在修往北土城,京營北大營,那是陛下每天都要去的地方,軌道車的速度更快,而且是專線,安保會容易很多,這一條御道的修建進度很快,大明太傅張居正生怕皇帝因為心疼銀子,突然下旨停止修建,不斷催促工部早日完工。
朱翊鈞還真后悔了,如果僅僅是西苑、乾清宮、慈寧宮、慈慶宮、文化殿路段,滿打滿算不到十里地,一共就十萬銀,花就花了,不算其他分成,國帑一年要給內帑一百二十萬銀,朱翊鈞有錢,為了自己方便,這筆銀子忍一忍就出了。
但從西苑到格物院這一段又是十里地,而從格物院到北大營又要二十里地,這御馳道,又要額外增費三十里,工程預期需要四十三萬銀,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花費,預算已經直逼五十萬銀了。
五十萬銀,一個先帝的皇陵了
朱翊鈞是個大老摳,內署宮宦、外廷朝廷,對此都知之甚詳,還沒等朱翊鈞對這筆預算發出質疑,張居正已經把事兒給辦好了,戶部已經撥付了二十萬銀,工部帶著人已經開始熱火朝天的干活了,外廷臣子的效率從未如此高效
內署的馮保、張宏、李佑恭、崔敏等大太監,對此也表示非常支持。
朝廷財用大虧的時候,皇帝作為天下表率的確要勤儉節約,這是必然,可是隨著大明財政收入的逐漸穩定,皇帝繼續這么摳下去,事關天朝上國的顏面。
泰西、朝鮮、琉球、倭國、呂宋、安南、暹羅、三佛齊、蒙兀兒等國的使臣,都看著呢
國朝臉面這個東西,是不具體的,但的確是真實存在的,有天朝上國的臉面在,有些事情才好辦。
那泰西的船長、大副、朝鮮等等番國的使臣,每次到大明都跑到南京城看大報恩寺的琉璃塔,就是體面。
“陛下駕到”馮保站在車前,用力的一甩拂塵,大聲吆喝著,站在車前的小黃門,將這話傳了下去,告訴所有人,大明皇帝來了。
朱翊鈞的車駕穩穩的停在了全楚會館的門前,馮保將下車凳放好。
據傳聞,在正統、天順年間,英宗皇帝下車的下車凳是宮里的小黃門們跪在地上充當下車凳,因為這事兒,首輔李賢還專門上奏批評了明英宗,苛責下人,不符合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馮保也不知道傳聞的真假,他讀史不多,也是聽萬士和說起過此事。
大明皇帝的下馬凳、下車凳都是木凳,四平八穩。
“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張居正見陛下下車,帶著幾個臣子行禮。
不是二十三日,不是皇帝定時蹭飯的日子,大明皇帝前來,自然是有要事要談,所以王崇古、萬士和、譚綸都到了全楚會館,張居正的兒子格物博士張嗣文、王崇古兒子監察御史王謙,也在拜見的臣子之中。
朱翊鈞揮了揮手,示意眾愛卿平身,而后走進了全楚會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