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文皇帝任命了大明第一任海外總督,呂宋總督許柴佬,而后成祖文皇帝攻打了安南,并且將安南變為了交趾十三司,這是成祖文皇帝的開海戰略,兩條腿走路,以一種鉗形攻勢,環抱了萬里海塘。
與此同時,在萬里海塘設立了十幾處官廠,這些官廠涉獵極多,主要是造船,目的就是將萬里海塘的物華天寶帶回大明。
這些海外官廠,和泰西設立的殖民地是有本質的區別,因為海外的官廠,會給當地帶來更多的收益,而殖民地,只是簡單的朘剝,沒有任何的反哺。
成祖文皇帝是極為成功的,成祖皇帝還在的時候,呂宋在大明的管轄范圍之內,許柴佬在永樂二十二年病故,而交趾十三司在成祖文皇帝龍馭上賓之后,也脫離了大明的統治。
大明的開海戰略,除了沒有組建數量堪稱恐怖的艦隊南下西洋之外,基本戰略,也是踩著成祖文皇帝踩出的腳印在走,這也是朱翊鈞沒有讓鄧子龍帶著大明軍兵冒險,前往新世界貿易的原因,成祖文皇帝已經踩出了深深的腳印,大明可以追隨祖宗榮光,繼續前進。
海陸并舉,為大明新政的基本路線,而當下的側重點,仍然在海外,所以對北虜,大明主要是以各種經濟手段增加羈縻。
大明在陸地的擴張,無論是朝廷還是皇帝,都傾向于和解,即便是最激進的譚綸,也沒有在宣府一聲令下選擇開戰。
三娘子認為自己抓住了大明朝的弱點,那就是好面兒,只有草原人老老實實的生活,不劫掠邊關,三娘子沒事入京給皇帝磕個頭,大明沒有興趣、也沒有精力非要頂著塞外日益下降的溫度,跟北虜死磕。
三娘子是對的,大明的確好面兒,三娘子如果真的一直有這么恭順之心,而且在俺答汗死后,成為唯一的統治者的她,還這么恭順,大明便不會主動出塞。
而且大明不喜歡打仗,不喜歡打仗不是一種缺點,是一種高道德。
善戰者服上刑,打仗是要死人的,每一個死去的軍兵、每一個被兵禍殃及的百姓,都是父母的孩子,都是孩子的父母,打仗是尸山血海,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和解是當前的主要趨勢,三娘子每年至少三次入京朝貢,其實目的就是進京磕頭,維持大明朝堂和解的聲音。
而現在,和解的進程被卡住了,三娘子想更進一步,可是朝臣們不同意,而且是非常反對。
就連曲則全的海瑞,都來到了西苑御書房,尋找到了陛下,責難陳善。
理由,則是英宗皇帝在草原上的兒子,朱大哥子。
朱翊鈞還真的知道這件事。
朱祁鎮在草原上的生活,得益于朱祁鎮的親兒子朱見深在編纂英宗實錄的時候,沒有完全隱沒朱祁鎮被俘的經歷,得以管中窺豹,朱祁鎮在草原時,身邊跟著一個叫摩羅的女人,也先說這個女人是他的妹妹,后來還生了個孩子,取名為朱大哥子。
朱祁鎮奪門之變后,忠國公石亨在大同,將摩羅和這個孩子全部奪去,且盡殺其媵,石亨將這個女人和孩子全都殺死了,后來忠國公石亨就以謀反罪名下獄,最后瘐死,忠國公的公爵位也被褫奪。
種種史料都證明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冤獄,石亨既沒有任何謀反的實際行動,也不具備任何謀反的意圖,更沒有謀反的實力,而石亨可是有從龍之功,奪門之變中,石亨可是參與奪門的武將,朱祁鎮和石亨為何決裂,大抵和這個摩羅、朱大哥子的死,有極大的關系。
一個殺了皇帝女人和皇帝兒子的武將,的確有必死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