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茂一共收到了三份便宜行事的圣旨,第一封是他在隆慶五年,到廣州平倭蕩寇時,隆慶皇帝的圣旨,第二份是萬歷元年,陛下為了表示對殷正茂的支持,當時林阿鳳投降、勢要豪右反對殷正茂拆門搬床的惡性,第三份就是現在了。
總體來說,自從隆慶五年之后,殷正茂始終處于皇權特許的便宜行事的狀態,就是擁有自主決策的權力,事后,再報備朝廷。
可是,殷正茂不能殺鷹揚伯張元勛,那是朝廷的武勛,當殷正茂和張元勛真的兵戎相見,殷正茂可以把張元勛抓了,押送京師。
武勛是超品,能審判武勛的只有皇帝。
“便宜行事啊,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哩,這沒個主意想聽聽陛下的意見吧,陛下讓咱們便宜行事。”殷正茂看完了圣旨,略顯無奈,陛下給了他最大的支持,但是他不太敢行使這個權力。
“反正一時半會兒也打不下來,報備朝廷吧,反正從呂宋到京師,也不過十五日海路罷了,實在不行,我就再跑一趟。”鄧子龍思索了片刻,如此說道。
張元勛立刻點頭說道“報備朝廷這么大的事兒,一個總督、一個總兵、一個指揮,怎么能決定的了”
“好。”殷正茂認可了鄧子龍的提議,他坐直了身子說道“我的想法是打,無論多難,都得拿下,否則這些紅毛番就可以隨意進出萬里海塘,從任何一個地方,襲擾我大明在萬里海塘的商舶、種植園、港口、村寨,以及直接威脅到我大明漫長的海岸線。”
“再難,也要拿下來,拿下來,也要守得住,可不能像當初放棄舊港宣慰司那樣,直接放棄了。”
大明在馬六甲海峽的統治,從永樂三年開始,一直持續到正統五年結束,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自此之后徹底衰弱,正統九年,明英宗下旨營造福船,要再下西洋,當年,福船被民亂燒毀。
在殷正茂看來,馬六甲海峽,就是大明在海上的嘉峪關,嘉峪關是陸上第一雄關,那馬六甲海峽就是海上的第一雄關,馬六甲海峽在大明的手里,大明才能安睡,否則窮兇極惡的紅毛番們,一定會賊心不死,隨時襲擾大明。
想要讓萬里海塘變成大明的后花園,馬六甲海峽必須在大明的手里。
再難,還能難得過當初修個皇陵還要欠十一萬,大明朝廷度支只能做三個月的時候
“我覺得奏明朝廷,我們收到的旨意,只會是打,陛下的確愛兵如子,不想要軍兵冒險,給軍兵軍餉,但該慈不掌兵的時候,陛下也絕對不會猶豫。”鄧子龍十分確信的說道。
殷正茂見皇帝的時候,皇帝才十二歲,那時候陛下還小,大明諸事,其實都擔在張居正的身上,殷正茂從陛下身上看到的只是一個躲在張居正羽翼之下的陛下,而鄧子龍面圣的時候,感覺完全不同,陛下已經長大,陛下給鄧子龍的感覺,就是一把出鞘的劍,該出鞘的時候,絕對是鋒芒畢露。
殷正茂信鄧子龍的話,但他從邸報上看,大明現在又有一股子興文匽武、馬放南山那個味兒,畢竟對北虜的整體戰略是和解,他思索了半天說道“我們得做好兩手準備。”
“至于怎么打,我有個想法,我們要雇傭大量當地的野人,稍加訓練投入戰場,攻堅時,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我們就用這些野人進行。”
“總結而言,就是在最后一個野人死絕之前,我們絕不停止進攻。”
殷正茂是個進士,他是個讀書人,作為讀書人,他的一些想法,和武將們又有些不同,大明不太能接受海上力量的巨大損耗,因為大明在海洋的力量仍然薄弱,遠不如永樂年間,而現在盤踞在馬六甲上的敵人,不是海寇陳祖義,而是訓練有素的紅毛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