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baatba能把大明這本糊涂賬算明白的戶部尚書,整個大明其實就兩個人,一個是王國光,另外一個是崇禎年間的畢自嚴,畢自嚴是崇禎年間的戶部尚書,他用自己平生所學,精心協調、精打細算,支撐明朝財政近10年。
奈何,奈何,大廈將傾。
而王國光,則是大明財政數字化、貨幣化的主要推手,他和張學顏二人共同完成了萬歷會計錄,這本會計錄是一個標志,標志著大明正在從傳統封建王朝實物稅、力役為主,向著白銀貨幣為主全面轉型,標志著大明國朝稅制,將從傳統賦役到賦稅的轉變。
王國光當然要來大明皇帝和三個黨魁狼狽為奸,將本屬于大明國帑的公利轉化為了私利,這是王國光無論如何都不能發生的
張居正作為公私論的第一作者,居然枉顧公利,王國光當然要爭取
王國光咆哮御前,這是殿前失儀,糾儀官們卻沒有動手,因為這不是皇極殿大朝會、也不是廷議的常朝,而是陛下見大臣的私下奏對,而王國光是陛下極為倚重的財會大臣。
朱翊鈞十分懷念萬士和,這個萬事都以和為貴的萬金油,現在不在這里,若是萬士和在這里,這氣氛不至于如此的劍拔弩張。
狠起來,王國光把皇帝、張居正、王崇古、譚綸全都罵了一遍。
“如大司徒所言,這是朕一意孤行,要朝臣們想辦法認捐,按一般道理而言,應該避之不及才對。”朱翊鈞看著坐定的王國光,思前想后,也有些無奈的說道,蠻不講理的朱翊鈞連徐階都能繞糊涂,卻知道自己吵不贏王國光。
王國光講公私之說,還是朱翊鈞和張居正開的這個頭兒。
吵不贏,就只能勸了。
崇禎皇帝問朝臣們借銀子平倭,國丈爺周奎家里占著私鑄的買賣,家財百萬,最后就借給崇禎一萬兩銀子,就連宦官聞訊,都只能嘆息,外戚如此,國事去矣。多金何益。
李自成入京后,拷餉從周奎家中抄出五十二萬現銀,珍幣復數十萬,奇珍異寶、絹繒布匹無數。
萬歷七年這一期1000萬銀子,朱翊鈞的內帑拿出550萬銀,剩下讓三黨認捐,按照崇禎讓朝臣們認捐,鬧得一地雞毛來看,本來該千辛萬苦才對,可現在,各家都把銀子給準備好了。
“但現在事情已經這個樣了,不如這樣吧,這次國帑就不參與了,大司徒啊,朕話都放出去了,三位黨魁把銀子都籌措好了。”朱翊鈞看著王國光有些為難的說道。
“不行”王國光十分執拗,他清楚皇帝這次讓三黨認捐,其實就是為了籠絡朝臣。
作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皇帝還需要向臣子行賄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也是祖宗成法。
世宗皇帝就曾經給臣子們行過賄,道爺在大禮儀之爭中,不是一直占據了優勢,楊廷和父子給道爺造成了極大的麻煩,當時楊廷和有一個主要的助力禮部尚書毛澄。
楊廷和父子數次封駁嘉靖皇帝給自己父母冊封、加稱皇帝、皇后的詔書,而且還有毛澄帶著士大夫們合諫,弄的道爺焦頭爛額,道爺靈機一動,差遣了一個小太監,拿了一袋金子去拜訪毛澄,入門就跪,差點把毛澄給嚇死。
毛澄本來站在楊廷和那頭兒,這一下子毛澄也不直言上諫,也不聯合士大夫們合諫了,連上了七道奏疏請求致仕,毛澄有自己的考量,再繼續沖鋒陷陣下去,楊廷和不會有事,自己怕是要被釘死在亂臣賊子的恥辱柱上了,皇帝都如此低三下四的求情了,獨有一去,不與議已耳,不再參與大禮儀之爭。
連消帶打,禮部尚書毛澄退出大禮儀之爭,楊廷和失去了一大助力,最終大禮儀之爭以皇帝大勝而告終,而道爺并沒有虧待毛澄,以定策論定策功,加毛澄太子太傅,世襲錦衣衛指揮同知,毛澄病逝,再增少傅,給謚號文簡,恩蔭一子為中書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