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正文卷第三百九十章只能以七尺之軀許國大明北方的宗族文化并不嚴重,和南方動不動就能追溯到漢唐的宗族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居住在北方的人,多少難以想象南方宗族碰撞之間的烈度,刀槍劍戟、火銃甲胄,無所不有,打起來,是讓各地巡撫都頭疼的大事。
北方宗族文化,在漫長的邊境沖突中,因為連年戰禍,消失殆盡,但凡有點家底的,早就跑到南方定居去了,對于窮民苦力而言,遷徙就是一場前途未卜的亡命之旅,但是對于世家大族而言,遷徙不是什么大的問題。
比如王崇古、王崇義等等晉商,都在揚州購置了規模不等的田產和宅院,就是為了方便北方有變時,好南下避禍,西晉兩帝被俘,東晉建立時有衣冠南渡,北宋兩帝被俘,南宋建立時,有泥馬渡江,兩次大的南遷,也阻斷了北方宗族文化的發展。
熊廷弼是個標準的放牛娃,他是窮民苦力,按理說,在他考中舉人、進士之前,不應該進入大明皇帝的視線之中。
此時的熊廷弼帶甲站在皇帝的面前奏對,這是個很危險的舉動,一般而言,穿戴甲胄見皇帝有謀反的嫌疑,漢朝開國元勛周勃,就帶著甲胄見漢文帝,被抓起來,好一頓的調查。
但糾儀官們也只是警惕,而不是上前將熊廷弼摁倒,因為熊廷弼穿的是潞王的五章鐵渾甲。
“萬歷四年時候,潘巡撫招募鄉勇抓捕流寇,臣有武力,故應詔抓捕山賊流寇,成為了弓兵,因為有勇力,被送往了京師參加了京營的遴選,又因為年紀小,被送往了京營的學堂,后來,就是潞王殿下遴選排練,臣在臣這個年紀沒有對手。”熊廷弼簡要的訴說了一下自己入京的情況。
大明各地的巡檢司,除了九品巡檢之外,其余弓兵都是吃賞金的,抓到足額的山賊流寇,可以補貼家用。
熊廷弼少有勇力,以抓捕山賊流寇為生,京營也是要進行更替的,所以,遠在江夏的熊廷弼就被選上了。
簡而言之,就是萬歷嚴選,讓熊廷弼出現在京堂,甚至成為了潞王的陪練。
熊廷弼的一生最高光的時候,在遼東時和東夷女真為敵,在薩爾滸之戰,老奴酋努爾哈赤戰勝了大明軍,大明大潰敗,熊廷弼依舊堅決抵抗了三年,朝中東林黨和閹黨斗得你死我活,把熊廷弼給罷免了,這一調走,老奴酋努爾哈赤便馬上占領了遼陽。
熊廷弼是因為黨爭被罷免的,而不是喪師誤國、假病欺君,這是經過天啟皇帝親自認定過的,深居九重的天啟皇帝專門給熊廷弼下了道圣旨,站在皇帝的身份上,給熊廷弼認了個錯。
敕諭兵部右侍郎熊廷弼朕惟卿經略遼東三載,威懾夷虜,力保危城,后以播煽流言,科道官風聞斗論敕下部議,大臣又不為朕剖分,卿聽令回籍,朕尋悔之今。勘奏具明已有旨起用,適遼陽失陷,隳爾前功思爾在事豈容奴賊猖獗,至此爾當念皇祖環召之恩,今朕沖年遘茲外患,勉為朕一出籌畫安。
天啟皇帝將罷免熊廷弼的罪責,認定為了自己昏聵,聽信了科道言官們的風聞,大臣們又不給熊廷弼說話,朕已經后悔了,現在遼陽陷落了,卿熊廷弼念在萬歷皇帝環召之恩的面子上,再次經略遼東。
熊廷弼在遼陽的時候,老奴酋攜薩爾滸之戰大勝之威,依舊無法奈何遼陽,給大明幾年喘息之機,未嘗沒有再戰之力,但朝中黨爭不斷,熊廷弼被調離后,遼陽立刻淪陷。
這個時候,誰前往遼東戰場主持大局,都是必死的局面,因為一定會吃敗仗,一定會為戰敗負責。
熊廷弼對遼東戰局十分悲觀,他上奏給天啟皇帝說外無應援,內無幫助,七尺之軀,已擬交付朝廷,置成敗死生于度外矣。
彼時林丹汗被趕得西進,老奴酋摁著朝鮮的腦袋,讓朝鮮君臣當孫子,大明在塞外失去了左膀右臂,國朝黨錮,東林、閹黨黨爭不休,熊廷弼對遼東戰局根本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但凡是他有一點明哲保身的想法,就不會再蹚這趟渾水,他是被皇帝罷免的,只需要裝病就是。
但他還是出任了遼東巡撫,提出了三方布置的戰略。
這個三方布置戰略的核心是防守,等胡虜自己壽絕,不去進攻,難道等對方自殺嗎
熊廷弼就是這個謀劃,熬死對手,大明有這個資本干這種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