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光站了起來,站在了堪輿圖面前說道“從京師到宣府大同的馳道,必然修建,如若日后復套,則從大同到歸化城,從歸化入河套最是方便,如無馳道,復套必再失河套。”
對于這條馳道的修建,廷臣們早就達成了一致,修是必然的,等馳道修好,大明京營趕到宣府大同的時間,只需要三天,兵貴神速,有了這條馳道,北虜自此難成氣候。
王崇古看著堪輿圖,馳道修通之后,北虜難成氣候,晉黨也同時會挨揍,一旦有任何不臣之心,天兵天將第二天就到家門口了。
王崇古開口說道“京宣、京云馳道,工部、戶部核算至少需一千二百二十萬銀,五年,一年就需要二百四十四萬銀,陛下,臣和晉地望族商量了下,從京師到居庸關這段,一共三百二十萬銀,臣和晉地望族磋商,可負擔一百八十萬銀,畢竟是給晉地通衢所用。”
“雖然不多,但聊表恭順之心。”
王崇古一開口就是180萬銀,這一條路的馳道,最貴的就是京師到居庸關這段,晉黨出一半的錢,這是在投獻,也是認捐,這條馳道必須修建,已經是既定事實,無法改變,那就出錢又出力,反正打不過,還不如早早投降,還能爭取到較好的投降條件。
“善。”王國光眼前一亮,晉黨這筆銀子來的恰到時候。
晉黨有自己的考慮,這條馳道一旦修通,大同的煤炭、宣府的牲畜皮草,就可以十分順暢的流入京師,大利宣府、大同的發展,大明復套成功,大利晉商。
晉黨不是鐵了心的要造反,要跟朝廷作對,這條馳道,完完全全是利大于弊的存在。
180萬銀的確很多,但賬不是這么算的,船舶票證不算買賣票證的收益,僅僅是分紅就超過了三十萬銀,再加上開海投資分紅,180萬銀,真的不算多了,陛下在分紅上,說到做到,臣子也要有恭順之心,投桃報李,要不然君臣都不體面。
陛下不體面慣了,只會丟面子,望族丟的不僅僅是面子了。
“薊州到大寧衛再到應昌段馳道,反對者眾。”王國光的手劃過了堪輿圖上,這個反對者包括了王國光、張學顏、海瑞、李幼滋等人,太貴,修起來貴,維護起來也很貴,而且沒有什么必要。
“陛下,要不先從薊州修到大寧衛,修完了再看看”張居正思索了半天,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這個路線,修,但不修完,修到大寧衛,短時間內夠用了,從大寧衛來的白土,在各行各業都有用,這就有了充分的條件給所有人一個交待,日后如果真的有需要,再修也不遲。
朱翊鈞不再堅持,點頭說道“善,依先生所言。”
他真的很想修到應昌去,但是大明朝廷負擔不起,貴不是馳道的錯,窮是大明朝廷的問題。
大明朝廷的田賦仍然是大頭,占了八成左右,而商稅不過兩成,只要還是農業稅為基礎的國稅,想要大興土木修馳道,就是負擔不起。
大明的商稅累年增多,但這也才萬歷八年,朱翊鈞才十八歲,他可以等,等到大明財政越來越健康,商稅占比增加到七成左右,修馳道就可以負擔得起了。
這不是一個遙遠的事兒,萬歷元年,大明商稅占比不足5,萬歷七年,已經提到了25以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