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英明。”徐渭想了想,還是打算聽陛下的話,在他的打算里,足利義昭一死,織田信長必然扛起反明的大旗,到那時候,大明就可以完全介入倭國了。
至于長崎總督府的危險與否,徐渭并不考慮,死就死了,無所謂,當初在天牢里,他自殺了七次,不是獄卒看的緊,他第一次就死定了。
徐渭是真瘋,連自己的命都不怎么顧忌。
朱翊鈞和徐渭聊起了倭國的局勢,毛利家和織田家圍繞著石見銀山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奪,毛利家頂住了壓力,織田信長無法更進一步,這主要是來自大明的支持,當然大明的支持從來不是免費的,毛利家得到的所有支持,都是明碼標價的。
倭國流入大明的白銀之中,有近一百萬銀,是直接流入了大明朝廷,壓印成為了銀幣,這每年將近一百萬銀,是由毛利家,主要用來購買軍械。
戰爭財這個東西,向來如此暴利。
一條隱藏在水面下的利益集體正在悄然形成,以大明松江造船廠為首,各大軍器監、軍械廠,正在悄悄的擴大體量,軍隊、軍工工坊、支持振武的廷臣,正在形成一個不太穩固的三角,隨著軍火貿易的不斷興盛,這個三角會慢慢變成復合體,進而保證大明不再陷入興文匽武的覆轍之中。
即便是萬歷年間的振武,大明武將們的地位,仍然在文官之下,興文匽武之風雖然得到了遏制,但在張居正、朱翊鈞走后,仍有再次爆發的可能,大明振武的風力,也需要利益復合體去維護。
徐渭和陛下聊完了倭國之事,就聊到濟民渠之事,十年的大工程,但凡徐渭看看雜報,就清楚了其含金量,徐渭要把握風力,聊起了此事,探聽著大明未來的動向。
“王次輔也不是無的放矢,他希望濟民渠的第一期,一年為限的工程,能夠形成一個經驗,進而在大明進行,興修水利,增加耕地,以工代賑,安置流民。”朱翊鈞沒有隱瞞的想法,告訴了徐渭,王崇古的打算。
大明毛呢官廠發展已經告一段落,王崇古把主意打到了都江堰這個數千里之外的地方,主要是為了培養以工代賑的經驗,四川是一塊很好的試驗地,人地矛盾極為明顯,流民很多,這是王崇古履行自己入閣的政治承諾。
天下困于兼并紓困流氓疏,官廠是一種辦法,水利是王崇古思考的另外一種辦法,自己動手修水渠、修路、墾荒,墾出的田畝,用于休養生息,讓百姓能在殘忍朘剝之下,喘一口氣。
這條路自古有之,比如朱翊鈞的農學老師徐貞明的老師馬一龍,就用這種辦法墾荒,將第一年收獲投入下一次的墾荒之中,如此推動墾荒之事,安置百姓。
如果都江堰濟民渠第一期工程得到了足夠豐富的經驗,在水文豐富的地區,就可以將經驗推而廣之,貴州、湖廣、南衙、浙江、福建、江西、廣州、雞籠、呂宋,都怎不缺水,更多的水利工程意味著更少的流民、更多的良家子、更多的田畝、更多人口、更多工程必然帶來更多的技術革新、會有更高的生產力、更高的潛力。
大明幾近于枯竭的國之根基百姓,會在清丈還田的基礎上,進一步夯實,大明幾近于崩潰的向心力,也會再次凝聚。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好好好。”徐渭連道了三聲好,頗為感慨,誰整天說王崇古是佞臣的,搞得徐渭在長崎都這么覺得,結果現在一看,這分明是弘毅忠臣、經民濟國。
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看,看法自然不同。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