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歷元年春,蜀中歉收,有流民涌到新都討飯,這股流民不過五六十人,這楊有仁當時才十七歲,讓人把一袋糧食扔到了湖中間,讓這些流民游到湖中間,把糧食撈出來,撈出來就歸他們所有。
楊有仁就是取樂,看熱鬧,覺得好玩。
流民本就又饑又寒,哪有力氣游湖但不游湖就得餓死,在反復抉擇之下,這些流民不得不跳入了湖里,淹死七人,上岸后,又病死了十四人,剩下的人算是活了下來。
新都楊氏的家主楊寧仁聽聞后,暴怒,將楊有仁關了起來讀書,而后開設了粥棚,才算是沒有釀出民變來,再不開設粥棚,饑荒的流民不需要多,有個兩三千人,能把他們楊氏給拆的一干二凈,把他們楊家人當肉給吃了。
這種事時有發生,流民餓的走投無路,攻破州縣都是常有之事。
本就是繃著一根弦,楊有仁這么玩兒,會把那根弦兒徹底崩斷。
“王御史何時回京”朱翊鈞問起了王謙的行程,這個闊少在外面辦完了差,似乎沒打算趕緊回京。
王崇古俯首說道“回稟陛下,王御史要在都江堰濟民渠開始修建之后,才會回京,大約明年春四月,才會回來。”
“朕知道了。”朱翊鈞點頭,算是恩準了,王謙要等到都江堰濟民渠開工之后回來,那濟民渠的功勞,就是他王謙的,是他們晉黨的,而不是張黨的,晉黨可以不介入四川,但銀子花了,功勞得歸晉黨。
廷議開始了,關于都江堰濟民渠之事,工部非常上心,還派了工部右侍郎帶著兩名郎中前往。
在王崇古的帶領下,晉黨的主要施政方略,就是八個字,以工代賑安置流氓。
這八個字自王崇古入閣后,就一直堅決執行,不是這八個字,晉黨現在還有骨灰,那都是朱翊鈞柔仁。
十月已經深秋,寒風從塞外吹進了京師,也吹向了南衙,蘇州、松江、常州、應天四府,哀嚎遍野,無數人奔走相告,只因大明皇帝下了道圣旨,把這四府之地的秀才舉人功名革罷萬余人,自此之后,他們就只是個穿著長袍的儒生,再不是見官不跪,有功名在身的士大夫。
寒風吹過了蘇州府的街頭巷尾,更顯得落寞。
石獅子橋邊,蘇州張氏府中,今日非常的熱鬧,因為用實物去避稅的法子,就是張氏想出來,并且用出來的,短短一年的時間,便傳到了其他三府,今日這張氏這么熱鬧,顯然是這些江南大家,齊聚一堂,商量著該怎么辦。
張氏在開海的風口上,獲利極多,他們家有三桅夾板艦十二條,二桅遮洋船一百二十四條,從寧波市舶司至琉球再到倭國的路線,有鐵器坊十七家、書坊十二家、成衣坊七家、接絨線坊六家、皮箱坊四家、木機坊兩家,這些年,賺的可謂是盆滿缽滿。
實物抵稅,他們家是鐵器抵稅,朝廷很需要鐵器,不算不便之物。
來到張家的六家,也都大差不差,都是在開海的風口上,賺到了很多銀錢的望族,他們現在對朝廷的清丈,仍然非常不滿,但有開海厚利,也就捏著鼻子認了,蘇松兩府,這些年越發的繁華了起來。
張家當家人名叫張高瑞,是萬歷四年的舉人,萬歷五年入京參加會試,落榜未中,本來打算國子監就學,沖擊一下萬歷八年的會試,博一個前程,還沒入國子監,父親病逝的噩耗傳來,只好回鄉繼承了家產,算是棄儒從商。
張高瑞被革罷了功名,皇帝的處置如此的嚴苛,引發了江南士大夫們的普遍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