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百朋和焦承勛對自己實力心里有數,沒有進攻,而是防御。
朱翊鈞對戰局有些不太理解,讓人宣來了講武堂祭酒馬芳解惑。
“臣參見陛下,陛下圣躬安。”馬芳一看陛下喜氣洋洋,就知道前方又有捷報傳來。
“免禮。”朱翊鈞將手中的捷報遞給了講武堂祭酒馬芳。
馬芳拿出了老花鏡看了許久,露出了個笑容說道“陛下,邊軍戰力不強,進攻無力,但是防守還是很有章法的,東勝衛看似搖搖欲墜,但面對兩個萬人隊的沖擊,還是守住了。”
“這次守住了,俺答汗再想拿下東勝衛,便不可能了,戰場的事兒,說起來復雜至極,說簡單,其實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俺答汗第一次沒拿下,再想拿下,軍心不可用,已是難如登天了。”
朱翊鈞搖頭說道“邊軍戰斗力不強,但他們吃的餉銀不多啊,京營一個軍兵一年十八兩銀子,邊軍不到十兩,京營每個軍兵軍備平均就是二十四兩銀子,邊軍不到四兩,拿多少錢干多少活兒,本該如此。”
朱翊鈞對邊軍的要求就是守得住,而不是出塞作戰,邊軍就那么點糧餉。
朱翊鈞看著馬芳,眉頭緊皺的問道“馬將軍,朕有些疑惑,為何要在大同方向構建三道防線呢這東勝衛外六堡的軍兵作戰,知道身后還有一道防線,便會喪失戰守之心,一旦不敵,就會立刻撤退到下一道防線之內。”
“朕是這么想的,但現在,東勝衛外六堡守住了,朕更加疑惑了,這是為何。”
朱翊鈞說出了自己的疑惑,在長城內外布置三道防線,真的有意義嗎但看起來效果極好。
馬芳看了眼陛下,壞消息是陛下真的沒什么戰爭天賦,好消息是,陛下從來不指揮人作戰
要回答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陛下,只有強軍才能破釜沉舟,以當下京營的實力,可以直接從宣府進軍,直擊板升,有八成的可能,可以直接拿下板升。”馬芳首先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何要構建三道防線。
邊軍不是京營,不是精銳,破釜沉舟、千里突襲這種玩法,是獨屬于強軍強將的用兵之法,并不是適用于邊軍。
馬芳進一步的解釋道“陛下,邊軍頗為復雜,罪犯、流民、破產者充斥其間,平時在軍紀的約束下尚能壓制,一旦局勢失控,釋放出的破壞力極其驚人,宣大河套、陜甘三邊,胡漢雜居,如果身后沒有防線,沒有依仗,反而沒有戰守之心,因為沒有退路,士氣反而低迷,就會嘩變潰營,甚至望風而逃、見敵便投。”
“身后有退路,反而心里有底,士氣可用。”
“北宋末年,宋高宗匆匆繼位,金人南下,只能勉強構建了一道江淮防線,在杜充投敵之后,整個防線徹底崩潰,金人攻破了杭州臨安,搜山檢海抓宋高宗。”
馬芳結合具體的戰例為陛下分析了下,南宋初建,搜山檢海抓趙構這段戰爭,只有一道防線的南宋,整個防線上的宋軍,最終的選擇不是破釜沉舟,而是投降和逃亡。
馬芳繼續說道“大同方向有三道防線,外六堡、長城、內五堡。吳總督和焦總兵首先要保證的是,敗而不潰,未慮勝先慮敗,已經立于不敗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