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愛去誰去,我不去”察罕淖爾立刻說道“我在集寧海子,跟他打了整整半個月的時間,那是個人那根本不是人大明的騎營都不是人”
“四月初四,我帶著千人隊,和他帶領的斥候十七人遭遇,他放了響箭,就沖過來了”
“我千人隊,他十七人,他居然沖了過來,誰給他的膽子交戰不到一刻鐘,李如松就從十七人變成了三四百人,我這千人隊硬生生的沒打過”
“沒打過”
察罕淖爾已經被打出心理陰影了,李如松不是悍勇,是瘋,誰家萬戶侯長子親自做斥候的誰家萬戶侯長子十七人沖陣千人隊的察罕淖爾一開始就被打蒙了。
關鍵是十七人那真的是越戰越勇,愣是一個都沒被留下,察罕淖爾的千人隊,被對方十七人戲耍射殺了至少四十多人。
這就是大明騎營成軍后的特點,快速反應,騎兵的反應速度遠超步兵,機動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因為距離前鋒扎營不遠,李如松只是拖了一刻鐘的時間,就等到了援軍。
當然,這是大明騎營,北虜人做不到如此響應速度,不是所有的騎兵都是大明騎營。
“這也就算了,四月十一日,不彥臺吉領巴岳特部來救我,整整打了兩天兩夜,他是鐵打的嗎他那個牙旗沖了兩天兩夜的時間”察罕淖爾一拍桌子,這是他退出集寧海子的那一戰。
三萬人打一萬人沒打過,士氣徹底打沒了,戰線被迫后退,后來察罕淖爾還是不服氣,又帶著人想要偷襲收復集寧,這次不是李如松了,是戚繼光的中軍到了,這次更是被摁著頭打。
“我派往和林的使者回來了,瓦剌人最近打算西征,不會南下馳援了。”老邁的俺答汗更加頹然的說了個更壞的消息,瓦剌人不肯幫忙。
自從捕魚兒海之戰、明成祖五次北伐之后,草原徹底分裂為了三個部分,瓦剌、韃靼、兀良哈,兀良哈在永樂年間做了大明的狗,草原宗主大汗東遷到了大鮮卑山以東之后,兀良哈諸部就投靠了土蠻汗。
瓦剌是俺答汗的依仗之一,當初他征服了瓦剌,才把九歲的三娘子娶了,隨著俺答汗的老邁,瓦剌諸部越來越不聽話,這次讓他們前來馳援,根本沒有任何人行動。
不怪瓦剌部出爾反爾,瓦剌諸部出爾反爾慣了,草原是這樣的,你強橫的時候,我自然聽你的,你現在虛弱,我憑什么聽你的草原上,拳頭大才是道理
瓦剌諸部沒有落井下石,是擔心自己的處境,中原一旦強橫,永清草原就是慣例,沒有武將能夠拒絕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誘惑。
連明成祖朱棣都無法拒絕。
顯然大明現在振武之后,又開始了那個循環,中原強、要北伐、草原弱、打不過、被迫西征,瓦剌人思前想后,不如省去中間環節,直接西征。
望風而逃不是什么恥辱的事兒,明成祖后面三次北伐,他還沒出塞,草原人都跑的無影無蹤了。
俺答汗個蠢貨筑城了,就該他承受這個代價。
俺答汗沒明說,瓦剌人非常不客氣的問使者南下南下跟著你一起挨大明的毒打嗎
與其和大明直接沖突,不如西進欺負中亞地區的菜雞,這也是草原慣例了。
“外喀爾喀諸部,也不肯來。”不彥臺吉神色落寞的說道,外喀爾喀諸部是另外溝通的援軍,之前說好了攻守相望,若是大明出塞進攻,外喀爾喀諸部必然馳援。
說得好聽,真的打起來,一個人影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