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毅第一次帶著人抵達銅祥鎮,彼時還叫藍貝的礦山,礦山的附近,都是被掛在樹上倒掛而亡的土著,這些人在這里淘金,被殖民者發現,割破了血管,倒掛在樹上,而這些風干的尸體,威懾著盜采者,殖民政府的殘忍禁令,得到了貫徹執行。
誰控制了礦山,誰就控制了這片領土。
這一點陳成毅深有體會。
“滇銅還是要辦的,大明對銅的需求是沒有上限的。”汪道昆看完了奏疏,并不認為海外銅料大量入明,大明就應該放棄對滇銅的開采,雖然朝中不斷有這種風力,但作為工部尚書,汪道昆堅持滇銅開采開發,這是云南支柱產業,如果砍掉了滇銅,恐怕云南地方永遠是蠻荒之地。
汪道昆繼續十分肯定的說道“大明的白銀堰塞,讓大明的白銀陷入了流通障礙,白銀在北衙、南衙、松江、寧波、廣州形成了實際上的白銀堰塞,這是流通的障礙,想要徹底打破白銀流通的堰塞,需要就是銅。”
“需要萬歷通寶。”
申時行繼任了松江巡撫之后,和汪道昆依舊保持著書信來往,申時行說,金錢不對窮人開放,是有理由的。
白銀集中在大明最繁榮的地方,造成了物價的昂貴,而白銀也成為了遮奢戶向下朘剝的利器,錢總是流向最不缺錢的地方,這個道理普遍適用。
而白銀,一如過去的土地兼并一樣,集中在了少數人的手里。
白銀流轉的通暢程度,影響到了大明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蛻變,大量流入大明的白銀,在少數人手里空轉,這種空轉,形成了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還在擴大。
想要打破白銀堰塞,減少貨幣對百姓的朘剝,就應該從銅錢下手。
“如果大明朝廷每年可以鑄萬歷通寶五十億枚,那么堰塞問題就會得到緩解,如果每年可以鑄造萬歷通寶七十億枚,那么堰塞問題就會得到徹底解決,銅錢還是大明大多數百姓們使用的貨幣,而不是白銀。”汪道昆和戶部尚書王國光深入溝通過這個問題。
八十億枚萬歷通寶,大明每年需要一億兩千萬斤赤銅。
白銀的堰塞造成的危害,不亞于天災中的洪水堰塞,白銀在少數人手里的無意義空轉,也讓大明開海失去了本來的重要意義,白銀的流入沒有加速大明的商品流轉,那白銀就等于沒有流入。
此時的大明其實也面臨了費利佩二世的難題,新世界探索的潑天財富,海貿的厚利,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沒有讓西班牙脫離宗教的束縛,也沒有讓一盤散沙的西班牙擰成一股繩,費利佩二世可以通過絲綢來紓困自己的困境,可是大明沒有外力可以借助。
汪道昆主要目的就是溝通呂宋銅料諸事,赤銅流入大明的重要性,他側著身子問道“智利總督區,真的有那么多的黃銅嗎為何泰西的大帆船抵達大明從來沒有攜帶大量銅料”
陳成毅低聲說道“泰西的大帆船抵達大明主要是白銀、巴西紅木染料,這些盈利更高,泰西船隊的規模,本身就不是很大,萬歷元年,不過只有一條三桅夾板艦罷了,現在的五桅過洋船還是大明賣給費利佩和安東尼奧的。”
“原來如此。”汪道昆了然,相比較黃金、白銀、紅木染料、香料等等高附加值商品,赤銅的盈利就變的有些尷尬了,就連硝石,也不會成為泰西朝貢貿易的貨物之一,因為有更高盈利的商品。
隨著海上貿易的不斷繁榮,這些有一定利潤的商品,才會不斷涌入大明。
“恭送大司空。”陳成毅再次俯首作揖,拜別了工部尚書,到現在,陳成毅都不知道汪道昆這次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汪道昆在寫一本奏疏,主要內容則是白銀的流轉,所以他要親自詢問一番,心里才有底,他的政治主張需要大量的赤銅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