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就是個圈兒,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國初那種情況。
云貴川黔這些地方收復之后,為了不去這種貧寒的地方吃苦,各種自棄不為朝廷所用,放棄仕途也不肯前往貧瘠之地的讀書人可不在少數,朱元璋的解決辦法就是不去就殺。
對云貴川黔改土歸流的阻力,可不僅僅來自于土司自己的抵抗,還有朝廷內部矛盾。
萬士和的臉色難看,大明明公的臉色都好不到哪里去,遼東那地方民風彪悍,矛盾沖突激烈,而且還非常貧瘠,沒有什么油水可言,養尊處優的讀書人們愿意去,才是見鬼了。
萬士和真的想請出大誥律來應對了。
這就是顯得侯于趙這樣的人,更加難能可貴了。
陛下信譽好,既然答應了,說了凱旋后再議,那就凱旋之后再說,禮部這個夾板氣,還能受得住。
朱元璋只有馬皇后和馬皇后所出的孩子才是家人,朱棣更是在徐皇后死后,再無一個孩子誕生,也沒有另立皇后,朱瞻基更是廢后另立。
兗州孔府都倒了。
“臣謹遵圣誨。”萬士和不是第一次答應了,但從來沒改過。
織田信長要么認輸,要么打到長崎去,沒有別的選擇,他發行的那些金銀銅錢,只會被兌換成寶鈔流通,這是完全可以預料到的未來。
朱翊鈞這次詔免,說多不多,就三萬石,折價不過一萬五千銀的免稅,但說少也不少了,對于邊方軍衛而言,那就是救命的糧食。
“進一步降價吧,有馳道直通,有港口有船廠,貧瘠不過是暫時的,如果不樂意前往,就流放。”王崇古拿出了舊辦法來,降價,不行就流放。
有的時候,王崇古也很無奈,他這個奸臣,他在滸墅關,倭寇來的時候,他不避不讓,和俞大猷一同出海作戰,當初在宣大當總督,那是戰區,他不也去了嗎
誰怕誰
算是另外一種王不見王,都是老大,都有圣旨,既然相見尷尬,索性不見。
這場撲朔迷離的兵變之后,入朝作戰的南兵被鎮壓,大明朝廷的信譽再次滑落,大明一地雞毛,誰對誰錯,最后都是大明輸的體無完膚。
在這件事上,朝廷絕對不能退,退一步就是得寸進尺。
倭國的平民,除了承擔年供之外,還有段稅、棟別錢、若役等等等等,花樣之多,讓徐渭、孫克毅、羅應和大開眼界。
“上天的時候,算我一個吧。”羅應和咬著牙說道,跟著瘋子在一起,只會發瘋。
山東響馬甲天下,隨著生產資料的再分配,山東響馬越來越少,要么被剿滅,要么被招撫。
二十五年銀子的安家費看起來不少,但是這筆錢往往發不到軍兵的手中,彼時貪腐橫行,這筆銀子過一遍手就是一手的肉,其次,客兵驍勇善戰,長期征戰一身的本事就只會殺人,習慣了軍伍生活,安置也是落草為寇,成為隱患。
尤其是倭國處于半自然、半小農的經濟體系下,根本無法承受寶鈔的沖擊。
凌云翼上奏朝廷,請命把一千五百客兵發往長崎總督府,朝廷回覆之后,凌云翼將一千五百客兵調到了長崎,山東的局勢已經穩定,用不了這么多客兵了,而且客兵對于殺倭寇這件事,熱情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