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匹蒸汽機的自重,還是太大了些,使用成本有些過于昂貴,拉一千斤的貨要兩千斤的煤,但王家屏看得出來,這是未來。
因為蒸汽機的力氣還在增大,小型化也就是減重,正在大力推進,有一天,這玩意兒呼嘯而過,把四面八方的貨物,帶向四面八方。
大明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蛻變,蒸汽機,是不可缺少之物,如果說白銀是百貨形而上的溝渠,那么蒸汽機、馳道就是百貨形而下現實的溝渠。
王家屏看過了蒸汽機,在德勝門體驗了一把人力車,只要一個壯勞力就能拉動一輛車,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到哪里。
王家屏和兩個弟子,圍著人力車左三圈右三圈,看的頗為仔細,直到把車夫看急眼了,王家屏才給了車夫三十文銅錢,讓他們再多看一會兒。
人力車的車輪是鋼架,其余都為木制,車座不是很大,但坐上去倒也還算舒適。
以前,大明的士大夫們喜歡坐轎子,兩人抬的和四人抬的轎子,大明有很多,后來皇帝出行喜歡坐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家也都改為了坐車,但其實坐車非常非常的不舒服,因為顛的厲害,舟車勞頓不是玩笑話,如果坐車駕的話,十幾里路,人都要顛散架了。
主要原因是道路沒有硬化,不夠平整,而現在,隨著燒水泥燒的京師都烏煙瘴氣,道路開始平整。
除了道路平整硬化之外,還有就是減震機構,簧鋼的大規模量產,讓宀的減震機構被用的到處都是,這種減震機構,還要說到皇帝坐車出行,為了不把皇帝顛死,為了九族的羈絆,大明的工匠們,完成了減震機構的設計。
這種人力車上也安裝了這種彈簧的減震機構,坐在上面就跟坐船一樣,一搖三晃。
顛還是那么顛,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了。
即便是下雨,一樣可用,因為在座椅之上有四輻木制支架,上面有一個棉麻的頂棚,如果害怕漏雨坐在車上可以再打一把傘。
王家屏之所以要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甚至讓兩個弟子坐到了上面,王家屏親自拉動了下,才不住的點頭。
“老師,你這一直盯著它看什么呢”萬文卿有點奇怪的問道。
“我看到了輕便且強度夠用的車身、看到了不是很費力的軸承、看到了宀字結構減震、看到了平整的路面,看到了大明煤炭產量、看到了鋼鐵產量、看到了棉麻產量、看到了百貨通衢,你能在京師的街頭巷尾看到這種人力車,代表著煤炭足夠取暖做飯使用而有了剩余去燒水泥、燒鋼鐵,至少在京師這個地方是如此的。”王家屏頗為感慨的說道。
他其實在這輛看似不起眼的人力車上,看到了萬歷維新的縮影,甚至他還看到了生產關系的轉變,因為在十年前,即便是有人力車,車夫也不會在朝陽門和德勝門攬活,因為朝陽門和德勝門最多的就是達官顯貴。
達官顯貴坐車還會給你錢嗎肯定不會,這些有官身的人,掏出腰牌來,車夫就得免費拉一趟,不僅得免費拉一趟,說不定還得干活,耽誤時間還賺不到錢。
以前有驛站馬牌的不僅僅是官身,還有各種依托裙帶搞到驛站馬牌的山人。
座師制下也有權力共享的現象存在,那時候叫姑息包庇與裙帶,真的要展開聊,王家屏能寫幾萬字,占據民報好幾版的版面,不是考成法推行以來,才有權力共享的現象,而是考成法高壓之下,讓權力共享變得普遍了一些。
朝廷及時做出了調整。
“你們這看了半天了,坐不坐不坐車我還要拉活兒呢”車夫終于看不下去了,也不知道哪個鄉下來的鄉巴佬,對著一個人力車都能看半天,還煞有介事的評頭論足了一番,不就是個人力車嗎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