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八枚銀幣只有最后一枚是極為精美的,其他都是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代表著面前這臺機械的調試,是多次試驗的結果。
朱翊鈞甩了甩袖子,拿出了一枚之前的御制銀幣,對著陽光對比了起來。
整個銀幣的花紋更加清晰,而且邊緣的齒痕更加的規整,和過去的模糊邊緣齒痕相比,銀幣的防偽性更好,邊緣齒痕是判斷銀幣真偽的重要依據。
鑄幣不精美不如不鑄幣。
“所以,用油演示,而不是用水,是因為已經工程實踐了嗎”朱翊鈞極為感慨的問道。
這枚精美的銀幣,讓朱翊鈞感受到了意外的驚喜,原來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原理,而是有了實踐的印證。
“是的,兵仗局制幣廠已經用上了新的液壓軋印機,預計在今年年底,我大明壓制御用銀幣的產能可達到兩百五十萬銀。”黃子復十分確信的回答道。
新技術帶來的改變,讓新的御制銀幣更加精美的同時,產量大幅提升。
這就是黃子復想要告訴陛下的結果,其實黃子復已經很保守了,兵仗局制幣廠給了個三百萬銀的數字,黃子復稍微修正了一下。
這可是在皇帝面前,說謊是欺君,每一句都是軍令狀,大家都要擔責的,所以少報一點,多一點冗余就多一點容錯。
朱翊鈞笑著說道“大明一年可流入六百萬兩白銀,二百五十萬御制銀幣的產量,仍然不夠用,只有每年能產六百萬御制銀幣,才能說大明的白銀不再形成新的堰塞,而之后提升產能,都是為了清理之前白銀流入形成的堰塞,都是在還債。”
“僅僅從萬歷元年開始對泰西大帆船抽分開始,我們已經欠了十一年債了。”
大明白銀流入形成了堰塞,堰塞在大明的大都會的地方,貨幣的集中,會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的尖銳,而這個新的工藝,讓御制銀幣的產量在快速攀升。
大明工匠們造假銀錠的技術巧奪天工,只有制作成的銀幣,才是貨幣,銀兩的流通性遠遜于銀幣,只有將白銀軋印為銀幣,才能切實的讓白銀在全大明流通起來。
白銀流入過少,大明沒銀子用,是壞事;白銀流入過多,白銀在大都會堰塞,也是壞事。
一年流入六百萬兩銀,已經是萬歷九年的數據了,萬歷十年,大明流入了六百五十萬兩白銀,隨著大明遠洋商行的回航,萬歷十一年的白銀堰塞問題會更加嚴重。
“那么最后一個紅綢布下蓋的是什么”朱翊鈞好奇的問道,朱載堉講清楚了原理,闡述了論證,并且已經有了實踐,還有一塊紅綢布,引起了朱翊鈞強烈的好奇
居然還有
朱載堉走到了最后一個紅綢布面前,將其拉開,仍然是一張圖紙,是一個類似于液壓軋印機的物件,只不過它更加龐大。
朱載堉站在圖紙面前開口說道“液壓沖床,專門用于蒸汽機氣缸的最后定型,它的最大壓力可以達到一千鈞,也就是三萬斤。”
“更大壓力的液壓沖床,可以帶來更加精密的氣缸,匹數規模小型化,都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專門用制造蒸汽機的沖床,這就是最后一副圖紙的內容,根據朱載堉的介紹,目前還沒有投入生產,目前還停留在紙面上,正在進行技術驗證,最后一個紅綢布,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