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小箱子的鑰匙,在陛下的手中,進而實現了相對公平。
考成法能得到普遍的擁戴,也是因為草榜糊名的原因,公示考成后,再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填名。
“國失大信,人心啟疑,這是先生當初講筵時,常常提到的一句話,而萬閣老寫了一本奏疏,專門論如何防止人心啟疑。”朱翊鈞翻動著手中一本厚厚的札記,與其說是奏疏,不如說是類似于《王謙發家的四個秘密》一樣的專業書籍。
萬士和這本書的內容很多,若真的要一句話歸納,就是面對質疑,要正面應對,捂嘴是一種最愚蠢的辦法,因為事情發酵到必須要捂嘴的時候,就早已經廣為人知。
捂嘴這種行徑,就是坐實了這個事件的真實性,而捂嘴,就會讓關注這件事的人,很輕易的通過捂嘴這個過程,推斷出各種可能性,到這一步,事情就絕無可能控制了。
因為關注這件事的觀眾們,他們心里的種種答案,可能是根據蛛絲馬跡的推斷,也有可能是毫無根據的臆想,最有可能是根據立場傾向,扣出去的帽子,而且最后一種可能性極大。
事件的真相、事件的本身,到了捂嘴那一刻,都變得無足輕重了。
捂嘴一定會成為一顆懷疑的種子,然后快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帶來更多的、更大的爭議,釀成更惡劣的后果。
這就是輿論的鐵律,猜測即事實。
只要捂嘴的事情發生,那么可能性成立,在人們心中,毫無根據的臆想,就是事實。
正面回應,是唯一應對之法。
“二位,既然來了,也別空著手回去了,一人一本,萬閣老也是用心了。”朱翊鈞讓人拿來兩本萬士和寫的書,讓張居正和王崇古帶回去看。
“謝陛下隆恩。”張居正和王崇古把書拿了回去,王次輔除了去文淵閣點卯之外,從來不去文淵閣坐班,今天也是沒有太多的事兒,就拿著書到了文淵閣坐了半天的班。
“萬閣老,什么時候這么厲害了?”王崇古看了一部分,驚訝的看著萬士和說道。
“皆仰賴圣誨。”萬士和十分明確的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從來都不厲害,厲害的是陛下。
王崇古扶額,無奈的說道:“你這跟泰西那幫信徒,動不動就是神恩賜福有什么區別嗎?不知道說你什么好。”
“可能是讀書讀得多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萬士和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他補充道:“讀書也是陛下讓讀的。”
作為帝黨,萬士和把自己個人奮斗,歸功于陛下的教誨。
“萬閣老,這讓人閉嘴,既然有如此多的危害,而且歷朝歷代這種事情,也一次一次的發生,還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了這種辦法,這是為何?”王崇古好奇的問道。
“因為傲慢。”
萬士和喝了口茶平靜的說道:“但凡是選擇這種辦法,讓人閉嘴,其實都是一種不在乎的傲慢。”
“不在乎被結舌之人說了什么、不在乎利益受損之人的想法、不在乎春秋論斷,就是釀起更惡劣的后果又如何呢?掀起了滔天巨浪,也不能損他分毫。”
“因為不用負責,所以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