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過程,陳太后并沒有任何反對的意思,畢竟沒有子嗣誕生,陳太后能繼續保持自己崇高的地位,就已經很滿足了,皇帝是人家李太后的親兒子,反對那就是自己不體面。
李太后溺愛潞王,對皇帝極為嚴格,而陳太后對皇帝是極好的。
而在這篇文章里,李太后要趕走高拱的目的,就是為了徽號,就是為了住進乾清宮里,就是為了權力。
所以李太后是為了權力的妖婦、毒婦。
但李太后在萬歷四年就搬離了乾清宮,皇帝就已經獨立自主了,這話根本就不成立,李太后搬離乾清宮可沒什么猶豫,更沒有臨朝稱制、垂簾聽政。
馮保要趕走高拱的原因,是非常清楚的,高拱和陳洪關系極好,陳洪當上了司禮監太監,那高拱就真正大權獨攬了,所以當時高拱在隆慶皇帝病逝后,要廢掉司禮監,其實對付的就是馮保。
司禮監是永樂年間以來的祖宗成法了,高拱就是再厲害,他也很難廢除,把馮保收拾了,陳洪上位就理所當然。
陳洪和高拱之間的關系,要追溯到高拱在裕王府的時候了,關系極為親近。
而在這篇文章里,馮保要趕走高拱的原因,也是為了爭名奪利,為了權力,因為馮保矯詔了!
隆慶皇帝大行的時候,馮保壓根就不是顧命大臣,而是張居正討好馮保故意把馮保添加到了顧命大臣的名錄中,高拱、高儀、張居正三名顧命大臣,加了一員。
而且馮保還在挑撥離間,高拱明明說的是十歲天子,如何治天下,馮保告訴李太后的則是: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
朱翊鈞看著這份雜報,氣呼呼的說道:“咬文嚼字有意思嗎?不都是一個意思,朕十歲的時候不配當天子嗎?朕那時候的確是個孩子,的確是主少國疑,不能做出正確決策,但高拱明明白白的對著閣臣們這么說,他高拱想干什么!”
“高啟愚就因為主持鄉試,沒有避嫌,就被先生針對了十年了!朝臣都因為高啟愚沒有避嫌,說先生有謀逆之心,高啟愚還僅僅是沒有避嫌,高拱則對著閣臣們,當面!大放厥詞!他自己親口對別人說的!”
“高拱還上陳五事疏,說朕看奏疏,就是徑自內批!”
“陛下,沒必要生氣,更沒必要抓人,新政越成功,這些人就越像是跳梁小丑,什么正人君子,什么奸佞小人,沒必要爭執,這首輔也好,內相也罷,品行再高,最終,都是要看政績的。”馮保倒是一臉坦然,根本沒有任何的破防。
罵他的人多了去了,他這個司禮監掌印太監,跟誰都計較,這日子過不過了?
干得好,就是好,評價一個政治人物,不評價政績,難道評價私德?
“你倒是穩得住。”朱翊鈞倒是對馮保這態度有些意外。
“高拱的操守的確很高,庇佑晉黨,卻沒有收過晉黨的賄賂,但這改變不了他無能的事實,先帝大行,修建陵寢的時候,內帑外庫,滿打滿算39萬銀,萬歷元年才還請了剩下的11萬銀,屬實是寒酸。”馮保頗為坦然,就是鬧到先帝面前,馮保也沒什么不敢面對的。
也不知道先帝對這預算50萬銀,拖欠11萬銀的皇陵,究竟是怎么個看法,拖欠11萬銀,就代表著工程質量很難保證,是百般湊合,才如期完工的。
自隆慶二年高拱入閣兼掌吏部尚書,先帝倚為心腹,事事都聽高拱的,臨到了,修陵寢就這么點銀子,還欠錢,過于寒酸了。
連先帝大行這樣的事兒,都只有39萬銀,那天下那么多事兒,哪一件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