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實踐驗證后證否,那就達成了共識,最終完成公序良俗的建設。
這每一步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個時候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朝廷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履行怎樣的職責呢?應該在什么時候進行干預呢?”萬士和看向了兩位鴻臚寺的少卿,詢問他們的想法。
“這很難去明確的界定,因為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高啟愚眉頭緊蹙,端著走走了兩步又繼續說道:“缺少一個標準,朝廷需要一個標準,來控制言論的自由程度,但是這個標準應該是什么呢?”
在封建帝制之中,最明確的標準就是皇帝,謾罵皇帝的文章都該進行捂嘴,但除此之外呢?朝廷應該如何引導公序良俗,就是禮部必須要面臨的問題。
“在傷害到大多數人利益的時候,就要進行干預。”萬士和給出了他的標準,風力輿論的陣地是一定要牢牢的把握在大明朝廷的手里,朝廷已經吃了太多太多這樣的虧了。
而萬士和找到了那個標準,維護大多數大明人的利益,就要進行干預。
“這就給了禮法明確的定義,保護大多數人利益的公序良俗。”萬士和頗有幾分唏噓的說道:“陛下在手刃誹謗戚帥、美化倭寇的陳有仁之時,就已經完全明悟了禮法的本質。”
仁義禮智信,在萬歷維新中又有了新的明確的定義,這就是萬歷維新的成果。
“高啟愚,你愿意拜在我的門下嗎?”萬士和說完了禮法的定義,話鋒一轉,問起了高啟愚對于拜在自己門下的意見。
高啟愚極為確信的說道:“我是先生的弟子,哪怕是先生不認了。”
“又不是讓你拜師。”萬士和早就猜到了高啟愚會這么說,他要的不是高啟愚拜為座師,而是成為帝黨,這樣一來,人才就不會被浪費了。
大明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合力來共同維護萬歷維新的成果。
高啟愚是個人才,他是弘毅士人,就萬士和這個禮部尚書這么多年走馬觀花看過去,新科進士三百人,能算得上弘毅的不過寥寥數人。
大明不缺當官的,但缺少做事的。
“我不想給大宗伯找麻煩,先生知道會生氣的。”高啟愚思索再三,仍然選擇了拒絕,他真的進了帝黨,張居正怕是對付萬士和了。
萬士和底氣十足的說道:“元輔那里你不用擔心,我來搞定他,你為你的錯誤付出了足夠大的代價,完全足夠了。”
“那就謝過大宗伯了。”高啟愚大明的朝廷命官,哪個當官的不想升轉?高啟愚有出使泰西的大功在身,類似于漢武帝時期,張騫出塞,高啟愚也想進步。
可張居正的不好惹,舉世皆知。
“拿著這塊腰牌,你這個少卿也該轉為大鴻臚了,回去等信兒吧。”萬士和將自己的腰牌遞了出去,帝黨的腰牌。
萬士和之所以有信心,完全是因為他給的腰牌是帝黨,他做的事兒是陛下示意,萬士和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他就是給陛下看門的而已,陛下才是帝黨的黨魁。
高啟愚和周良寅一樣,也通過了長達十年的考察期,從陛下手里獲得了一個機會。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