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打下來東吁后,發現補給線過于漫長,沿途軍寨沒有拔除,而且東吁因為戰斗力過于低下,一觸即潰,并沒有有效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只能撤退,再做打算。
鷹揚侯張元勛和黔國公沐昌祚在這件事上意見并不一致,按照張元勛的想法,守住東吁不是問題,不用過分擔心后勤補給,可以從海運運輸,但沐昌祚則認為,海運的不確定因素太大,最終由沐昌祚下令,撤離了東吁。
“升座文華殿,召集五府、廷臣廷議。”朱翊鈞對這份戰果是極為認可的,但大明現在已經不是人頭賞了,而是戰線,這次的進攻聲勢浩大,戰線卻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是否是大捷,需要廷議研判。
朱翊鈞召集了所有的廷臣,賦閑在講武學堂的劉顯、馬芳、石茂華等人也被召集到了文華殿,大明文武臣工齊聚文華殿,商量這份塘報。
戚繼光和劉顯、馬芳、曾省吾等人,一直在堪輿圖前,圍繞著這次戰斗的進程進行復盤,不領兵的三公爵,英國公、定國公和成國公則是壓根沒有圍到堪輿圖面前,他們不領兵只是代皇帝郊祭、四海山川祭祀,也就是大祭司的職責。
戚繼光和眾人商議了將近小半個時辰,武勛們終于達成了一致。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大捷。”戚繼光首先對這次的奏聞進行了明確的定性,大捷。
“這一次四路并進奇襲東吁,沉重的打擊了對方的士氣,有效殺傷敵人軍兵超過七千余人,東吁城破,莽應里作為東吁國王已經完全失去了人心,整個東吁對大明防守的陣線,已經搖搖欲墜,已經發生了潰營、嘩變、殺主將投降、四散而逃等數起兵變,有效的打擊了敵人的抵抗意志,從東吁多處防守戰線的崩潰可以看出,敵人的抵抗意志已經瓦解。”
“其實已經可以宣布,東吁已然亡國,新繼位的莽應里在全面戰敗之后,遍布東吁的土司,已經事實上脫離了東吁國王的控制。”
戚繼光詳細的闡述了為何武勛們認為這次是大捷的原因,因為東吁已經亡了。
都城被攻破,還能不亡國,茍延殘喘的那是大唐,不是東吁,東吁沒那么穩定的國朝構建。
莽應里的父親死后,接掌東吁大權后,再沒有獲得足夠支持下,妄圖通過挑釁和發動對大明戰爭確定自己地位的穩固,在戰敗之后,逃出都城的莽應里已經徹底失去了繼續做國王的人心。
戚繼光繼續說道:“我個人認為,此次進兵攻克東吁后,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選擇撤離東吁是一個十分理性的決定。”
“之所以認為是理性,是因為此次作戰的目標,并不是要徹底攻破東吁王城,主要目的是為了驗證新的戰術,田忌賽馬和跳蛙戰術,田忌賽馬的戰術需要對戰場的絕對控制力,而跳蛙戰術,則需要優勢兵力擁有巨大優勢。”
“黔國公等人在征伐的過程中,發現了敵人一觸即潰,在巨大戰果面前,還能保持冷靜,選擇撤退,是理性,鷹揚侯張元勛是水師將領,他對海洋擁有足夠的自信,但我們對當地的水文并沒有足夠的了解,單純依靠水師補給是軍事冒險。”
“所以,撤退是理性的。”
戚繼光又分析了一下為何會出現攻破東吁,又撤離的原因,敵人實在是太弱了,以致于戰術執行到位后,直接撲倒了東吁王城。
在巨大的勝利面前,前線軍兵,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戰爭尤其是客場作戰的不確定因素有很多很多,一場瘟疫,可能就將勝勢轉為敗勢,撤軍是為了日后更好的占領。
“陛下,目前關于前線將領的分歧,是值得高度警惕的,陛下理應曉諭前線,分歧是極為正常的,但不能由分歧轉為內訌,這是朝廷絕不允許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