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雕像的名字叫《抱薪者》。
大明皇帝靜靜的站在雕像之前,愣愣的問道:“這雕像誰做的?”
“王謙。”一個官廠的代辦趕忙回答道。
“王大公子,居然還有雕像上的天分嗎?”朱翊鈞被這個雕像震撼到無以復加,的確是藝術,窯民的力量感和辛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參見陛下。”王謙上氣不接下氣的跑了過來,陛下忽然拐彎,弄的官廠接待的官員們措手不及。
“嗯,這你做的?”朱翊鈞指著雕像問道。
“臣做的,臣哪有什么天分啊,這個窯民叫許奇,這是他最后一次下井,上來之后,就坐在那里發呆,臣看的好,就畫了下來。”王謙面色猶豫的說道:“那會兒許奇正在罵臣的父親王崇古。”
王崇古驚訝無比的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打量了一下,確定是自己的兒子!
這個逆子,把罵自己的窯民做成了雕像,放在了官廠大門口?而且還當著皇帝的面兒說出來了?!
七星環首刀已經饑渴難耐了!
“父親規定窯民最多下井五年,之后就不讓下井了,只能井上作業,井下一年能賺十六銀,井上一年不過九銀,所以許奇那會兒上井后,在那里坐著,后來就對臣的父親破口大罵了。”王謙解釋了下緣由。
井下作業最多五年,因為再干下去,人就受不了了,井下的危險、井下對身體的損耗,再繼續,那是草菅人命,王崇古是為了匠人好,但匠人都覺得王崇古多管閑事,一年憑白少了七銀!
“許奇看到這雕像后,還把臣給罵了。”王謙一臉無奈的說道:“許奇覺得把他放在了大門口,讓每個出入官廠的人都看到,非常不滿。”
“哦,那有幾句牢騷也正常。”朱翊鈞明白了緣由,笑容格外的陽光燦爛,他喜歡這個雕像,喜歡這些鮮活的故事,他看著雕像連連點頭說道:“這雕像很好,放在大門口更好。”
“那邊一個雕像叫什么?”朱翊鈞龍行虎步,走到了另外一組雕像。
這另外一個雕像是一家四口,比較壯實的漢子,父親的肩膀上坐著一個半大點的孩子,正在調皮的抓著父親的頭發,而父親一只手拉著一個挎著斜布包的孩子,布包里有書本,還有一個彈弓,而另外一邊的母親,提著一個食盒,正在生氣,似乎在嘮叨著什么,整個畫面極為的溫馨。
“叫《回家》嗎?”朱翊鈞看著雕像問道,無論是雕像的組成元素還是透露出的溫馨狀態,都讓朱翊鈞覺得這是一家四口在回家。
“叫…《安全生產》,也是臣做的。”王謙的眼神有些躲閃的說道。
朱翊鈞錯愕,疑惑的說道:“額?解釋下。”
“就是不按照安全法例生產,在井下出了事兒,別人就會花你的撫恤金,睡你的媳婦,打你的孩子。”王謙已經汗流浹背了,他設立這個雕像的目的,就是這個,鼓勵安全生產。
光看雕像看不出來,但配合廠里四處可見的標語,就知道這個雕像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