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鎖國之事不在議程之內,大家都停止這個話題吧,還是說回關白提出的檢地法吧。”徐渭作為談判的主持者,目的是解決糧食危機,不要干擾到白銀開采和流出,倭奴、游女的流出,這是長崎總督府存在的意義。
滅倭很重要,白銀流入也很重要。
“總督來自大明,大明從萬歷三年開始清丈,厘清地籍,以天朝上國之強盛,依舊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才做完了清丈,而倭國現在的局面,需要用多久?又要打多久?”毛利輝元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檢地法很好,這是解決倭國的一個十分根本的辦法,什么變法,什么維新,什么革故鼎新,不都是在生產資料再分配上下功夫,做文章嗎?
這世道怎么能變好一些,其實歷史早就給出了答案。
倭國大名不都是酒囊飯袋,對這些知之甚詳,毛利輝元要是沒點眼光,他也不能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斗那么多年了。
道理大家都懂,尤其是大明大思辨的成果,已經開始向外輻射的情況下,但真的要做的時候,就會發現,難如登天。
“糾正一下,大明到現在沒有完成清丈,在貴州、在云南、在綏遠、在遼東,在廣西部分地區,仍然沒有完成清丈,還有海外總督府,除呂宋外,并沒有進行。”徐渭糾正了毛利輝元的說法,大明只是在腹地完成了清丈。
這是皇帝和元輔對于清丈的定性,清丈新政沒有完全成功,斗爭還在繼續。
“這么說毛利家同意檢地了?”織田信長面色凝重的問道,在他提出檢地法之后,毛利輝元根本沒有旗幟鮮明的反對過。
“大明到現在都沒有徹底完成清丈,也沒有還田。”毛利輝元搖頭說道:“織田信長,你的想法很好,但你太想做事了,你的企圖心太強了,當真以為你一個織田信長,就能讓倭國變得天朗氣清?別說一個了,就是十個八個,也絕無可能。”
“大明可以清丈,倭國不能檢地。”
織田信長面色通紅,厲聲說道:“怎么不能!大明可以,我們怎么不能?”
毛利輝元沉默了許久,才開口說道:“我來問你,檢地法,就單一個統一度量衡,你以什么標準去確定膏腴、中田、貧田?一町到底有多少?”
倭國的土地單位是町,但是一町究竟是多少,從來都是一個約數,有3600步(60步x60步),有3000步,還有1200步,之所以各有不同,這就跟各大名收的稅不同有關了。
把町弄的小一點,按町收稅,名義上看起來不多,但其實是敲骨吸髓的重稅。
“大明有現成的標準!雖然水文地理略有不同,但土地以產量為基準進行分類,大明已經做了兩百多年了,我們為何不行?”織田信長立刻開口說道。
“好,我們抄大明的,那么清丈的工具從何而來?大明有程大位發明、皇家格物院改良的丈量步車,大明朝廷造丈量步車數十萬件,送至各地,咱們造不了。”毛利輝元沒有反駁織田信長,而是贊同,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要反對一個人的政見,需要先贊同他,將他捧得高高的,然后摔死他。
徐渭看了毛利輝元一眼,這個人對大明格外的關注,對丈量步車和皇家格物院的知道的很多。
其實毛利輝元就是喜歡看皇家格物院的《格物報》,他對大明的技術進步心馳神往,但自己又沒有足夠的工匠去推行技術進步,所以只能臨淵羨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