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的主攻方向的確是朝鮮,但萬一進攻不利,突然襲擊長崎呢?
這些事情具體而且極為繁瑣,徐渭和諸官們開始了商議,你一言我一語中,近一個時辰的閉門會終于結束。
“我只擔心朝廷。”孫克毅合上了備忘錄,將鋼筆插在了備忘錄上,才嘆了口氣,看了看左右說道:“就怕朝廷拉不下臉面來,朝鮮一哭,父母之邦之類的高帽子一戴,朝廷就做出進兵的抉擇來,到時候,朝廷什么都得不到。”
“援助是一定要援助的,但是就怕,太倉打空了,國帑打空了,大明軍兵為朝鮮戰亡,甚至連面子都得不到。”
“提舉的意思是,大明輕易參戰,連好名聲都留不下嗎?”馬文英從浙江到長崎來,才六個月的時間,他不是特別明白孫克毅這話的意思。
怎么大明付出了這么多,難道連個好名聲都沒有的嗎?
“蠻夷不都這樣嗎?朝鮮就不是蠻夷了嗎?”孫克毅嘆了口氣說道:“你看吧,到時候朝鮮的讀書人一定會說,天兵過江,即入城劫掠,性甚頑暴,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萬民避入山谷,遍入村落,搜索民財,強逼村婦,至有殺人者,殺良冒功,有同倭賊。蹂踐其境,剽掠淫恣,更倍于倭。”
“這類的怪話,可不是戰后才會說,現在都在朝鮮流傳開了。”
“為了朝鮮抗倭而死的的忠勇英烈們的血,豈不是白流了嗎?”
孫克毅不是污蔑朝鮮士大夫們,在朝鮮國王準備向大明求援的時候,這種風力輿論已經吹起來了。
大明軍把倭國打敗了,這些朝鮮的士大夫們,也會把大明軍渲染成倭寇模樣,甚至更倍于倭,這是必然的事兒,大明輕易馳援,鬧到最后,連面子也得不到。
“啊?”馬文英嚇了一跳,如果大明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沒有獲得足夠的好處,甚至還要被罵,那大明圖什么呢?
“為了王室、士大夫、貴族們的統治,他們肯定會這樣說啊,說實話,豈不是人人心向大明?”孫克毅從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奏疏說道:“我打算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賤儒,讓朝廷精算一下其中得失,不要為了面子,就不管不顧的入朝抗倭。”
大明是一定要入朝抗倭的,大明是不會允許倭寇上岸的,但什么時候動,這個時機必須要把握好,早了不行,沒人感謝,晚了,倭寇勢大。
“我看看。”徐渭拿過了奏疏看了片刻說道:“加我一個。”
很快,長崎地方官員都在奏疏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聯名上疏,希望朝廷能考慮其中利弊,一定要精算好得失,再進行決策。
孫克毅這本奏疏,很快就送到了大明,趕在渤海上凍前,奏疏送到了皇帝的手中。
“什么話,什么精算賤儒,胡說,分明是為國分憂!”朱翊鈞批評了孫克毅的妄自菲薄,皇帝的態度,十分明確,如果朝鮮王室不肯內附,大明就任由倭患荼毒朝鮮,最起碼大明要占一個開疆拓土的好處。
入朝抗倭肯定要皇帝本人去決策,重大戎事,都需要皇帝去直接下令。
什么時候入朝?朝鮮王室內遷,大明軍就立刻入朝作戰。
若是朝鮮不肯,大明皇帝決不會管什么風力輿論,什么父母之邦的鬼話,朝鮮的士大夫們把張居正收買了,讓全大明的讀書人一起鼓噪風力輿論,朱翊鈞都會等到朝鮮王室內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