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研究就可以知道,這不是悍將們不知兵,或者說不把軍兵的命當命,而是大明朝廷不信任這些將領,而是采信朝鮮國王李昖的話,這種偏聽偏信,就造成了在前線的將領,哪怕是因為糧草不濟動彈不得,也得進兵,不進兵都是罪責,更惶恐怯戰、戰敗了。
所以,朱翊鈞耳提面命就是,不必為朝鮮拼命,他們的國王自己都不把朝鮮人的人命當回事,大明軍也要靈活一些。
“這是密喻,你且收好,這就是朕的最高指示,出了事,朕兜著。”朱翊鈞將一個密匣交給了李如松,里面是騎縫章蓋下的密喻,里面就一句話,就是他說的,不必為朝鮮拼命,敢這么給承諾,是大明耗得起,兜得住。
大明是天朝上國,最壞的結果也是養寇自重的爛仗。
戚繼光站在一旁,本來想說慈不掌兵,但最終沒有說出口,他覺得陛下指示的對,萬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為了父母之邦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前線軍兵卸下負擔作戰,才能更加靈活。
吹角連營,大明北大營的號角聲響起,出發的吉時已到,大軍準備開拔。
大明皇帝從武英樓里一步步的走到了校場,看向了在校場上云集的騎營,萬人隊,穿著棉服衣襖,腳上是棉鞋,背上鼓鼓囊囊的軍囊里放的是棉被,每個軍兵都帶著一個氈絨帽。
這頂帽子是大明皇帝朱翊鈞的發明,帽子是獺兔皮草制作,這種兔子來自于法蘭西,由大明敕封葡萄牙國王安東尼奧,在萬歷三年引進大明的一種養殖兔,按照安東尼奧所說,獺兔就是兔中之王,其皮毛松軟,保暖性極強,而且易于繁殖,肉質十分鮮美。
安東尼奧沒有吹牛,獺兔引入大明之后,經過寶歧司的精心培育,成為了大明皇莊里極為重要的皮草來源。
氈絨帽是全皮制作,前沿有硬木板作為支撐,遮擋風雪,而外布護耳有下巴帶可固定,可以保護耳朵不被凍傷,而外布護耳的前面有扣,可以保護臉頰,整個外布護耳連帶著護頸可以翻折到頂部,即便是春秋天,也不會行動不便。
春秋天是可以凍死人的,氣溫急速變化,人失溫也會被凍死。
這帽子被軍兵們起了外號,叫萬歷帽、長生帽,每軍兵配兩頂,每年可領一頂,這是皇恩浩蕩,因為一頂純皮氈絨帽可以用十幾年都不壞,愛惜點,一帽傳三代都不過分,陛下卻每年都給軍兵配一頂,以至于北大營的三級學堂里,那些還在讀書的孩子,每人都能帶著一頂這種帽子。
付出的代價就是每年有數百萬只皇莊里的獺兔,會被殺死,而這些兔肉也會成為犒賞三軍的大肉之一,而獺兔肉,也被軍兵們叫做長生肉。
兔肉很好吃,朱翊鈞很喜歡。
這一頂帽子的造價,只要二錢銀子,而每個軍兵每年的衣、服、被的標準是三銀,這是十八兩額定軍餉之外的福利。
“大明軍,威武!”朱翊鈞沒有長篇累牘的演講,每次出征就只有這一句話。
因為大明軍真的威武。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