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播之戰按照兵部計劃,頂多六個月就打完了,這已經八個月了,還是沒有結果,皇帝自然要問問。
馮保從兵部了解到的情況,是梁夢龍和劉綎刻意如此,八路大軍進剿,把沿途所有土司全都過了一遍篩子。
“朕再等等,梁夢龍和劉綎都不是不知輕重之人,他們若是力有未逮,必然會向朝廷請援,但愿不是打了敗仗,想著捂蓋子。”朱翊鈞拿起了奏疏,選擇了相信。
勝敗乃兵家常事,打敗仗不可怕,吃了敗仗,拼命捂卻沒捂住,才惹人笑話。
朱翊鈞翻開了奏疏,眼前一亮說道:“侯于趙終于寫完了他的深翻?宣他來見。”
朱翊鈞下旨讓侯于趙從浙江升任戶部做尚書,侯于趙又請命三個月的時間,把最后一
點收尾做完,這本寫了五年的《深翻》,終于完成了。
侯于趙從杭州府趕到了松江府覲見,一早就候著等待召見了。
“臣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侯于趙入行宮御書房,行了五拜三叩首的大禮。
“免禮,坐,坐。”朱翊鈞滿臉笑容的說道:“侯愛卿是真的難請,上一次朕到浙江,侯愛卿不肯回京,前些日子,朕下旨,侯愛卿還是不肯,現在終于把侯愛卿請來了。”
侯于趙險些讓皇帝陷入難堪,三請三辭,可是皇帝登基之禮,侯于趙讓皇帝兩請,再請一次,就有些違背禮制,朝廷那些老學究們,就要咬著不放了。
侯于趙趕忙拱手說道:“臣惶恐,請陛下恕罪,非不奉詔,實在是事情沒做完,臣實在心有不甘,得陛下寬宥,方有寸功。”
朱翊鈞擺了擺手,從桌上拿起了一本書說道:“《深翻》若是寫完了要第一個給朕看,上一次的《翻身》,朕時常翻看,任何還田官吏,都需要時時看這本書。”
這本書的頁腳都卷了,朱翊鈞真的時常翻看,而且常看常新,每次看都有新的收獲。
“陛下,臣請將巡撫府從杭州遷到鎮海,以備倭患。”侯于趙端著手,說了一條建議。
浙江巡撫衙門在杭州府,萬歷四年,錢塘縣知縣趙思基獻媚巡撫吳善言,營造了十分闊氣的巡撫府。
侯于趙所言的鎮海城,則是‘欽差總督軍門’,是當年胡宗憲為了平定倭患,專門營造,主要用于巡海。
當初文官叫胡宗憲胡部堂,武官叫胡宗憲為胡軍門。
“巡撫還是在杭州府的好。”朱翊鈞明確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不是侯于趙第一次提這個建議,其實從朱紈時候,這個問題就反反復復被討論了好多次,最終形成了杭州府、鎮海城兩駐的格局。
侯于趙有些悲從中來的說道:“臣自萬歷十四年巡撫浙江,至今八年有余,即便這倭患肆虐浙江,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其慘烈,仍然不時目睹,故此諫言。”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但過去了四十多年,仍然沒有把那些傷痕抹去,還在刺痛著浙江百姓。
比如臺州百姓在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食餅筒,立夏、端午、五月十三日都會吃食餅筒,來紀念戚繼光抗倭的功績。
而且此時浙江還有一種活動,叫做曳石,每逢中秋,各村各鄉,少則數十人,多則數千人,拖著圓形磨盤大的石頭,繞村競逐,模仿抗倭情景。
巡撫衙門在鎮海城軍門,就是備倭,防止倭患再次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