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其實就是功能性,每多一個功能,就會加分。
比如自鳴,有的鐘表每一個正、初小時辰,都會響一下,聲音非常悅耳,有的則是有報時鳥、報時人從鐘表內探出;
比如日期,有的鐘表每走十二個時辰,就會跳一下,確定今天幾號。
這類的功能性五花八門,比如朱翊鈞就見到一個表,表盤上有條機械蛇,在齒輪的帶動下,每過一個小時,這條機械蛇就會爬一圈,花里胡哨沒什么用,因為時針可以計時,但很有趣。
創新改舊,主要是對機械結構的改良,比如擒縱裝置,大明市面上的擒縱裝置主要分為錨型、工字型、冕狀輪等等,機械結構的改良,有助于提高鐘表的準確性。
錨型擒縱裝置,是鐘擺改良而來,這種擒縱裝置,更加適合落地的大型擺鐘;
工字型擒縱裝置,是大明考古式科研的成果之一,這東西是從北宋時的水運儀象臺,仿造而成。
最后的價格,則是核算成本,一臺鐘的計時再精準、再可靠、花里花哨的功能再多、擒縱裝置有極大的創新,但生產成本過高,甚至連勢要豪右都無法承受,那也是要扣分的。
正衙鐘鼓樓這種超大型精準授時用的鐘樓,就是如此,一座鐘樓,即便是現在造價已經非常便宜,但價格仍然要數十萬銀,日常維護,都要十數人。
勢要豪右也建不起,也只有朝廷能建得起了。
逛了一圈,當真是讓朱翊鈞大開眼界,他都不知道,大明的鐘表行業,已經發展到了如此地步。
“咦,這是個什么?”朱翊鈞看到了一個很奇怪的鐘表,它長著兩個耳朵,不過兩個耳朵是擺錘樣式的銅球,整個樣子有點像螞蚱。
“專門用于海上計時用的螞蚱鐘。”李樂面色復雜的說道:“申閣老還在松江府的時候,就懸賞了五萬銀,希望集思廣益,能制造一種更加精準且不受船只晃動的鐘表來,就可以在海上更加精準的確定自己的經度了。”
“這個能行?”朱翊鈞看著面前的螞蚱鐘詢問道。
李樂想了想,解釋起來有點麻煩,而且口說無憑,他讓人抬來了一個圓桌,圓桌兩邊各站了一個人,把螞蚱鐘固定到了上面,開始左右上下晃動圓桌。
朱翊鈞理解了,這東西還真的不受船只晃動,而且走時更加精準。
擺鐘依舊是大明走時最準確的鐘表,連正衙鐘鼓樓的擒縱裝置也是錨型的,準是真的準,但擺鐘不抗風浪。
這個高不過九寸、長不過一尺的螞蚱鐘,本質上還是擺鐘,解決的是搖擺問題。
兩個耳朵的擺錘,最巧妙之處就在于,不管向哪邊晃動,另一邊就會有反作用力,來相互抵消,所以不太影響的精確性。
還是有些影響,但比之前要好很多。
“因為采用的擺鐘,所以一天誤差不到三秒,月差九十秒,這已經很精準了。”李樂面色十分復雜的說道:“唯一的問題,還是不夠準,還需要繼續改進。”
當年申時行對懸賞有著明確規定,航行60天誤差在兩分鐘內的船鐘,這個鐘表沒有達到條件。
朱翊鈞仔細詢問了一下,才知道,這個鐘表匠,為了研究這個,已經做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螞蚱鐘越做越小,但始終差了一口氣,無法滿足條件。
“從內帑批三千銀,作為恩賞。”朱翊鈞對這種鉆研精神非常肯定,大手一揮,給了一筆賞銀,雖然達不到標準,但給大明航海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安裝了螞蚱鐘的船,比別的船更加安全。
朱翊鈞親自觀摩了這次的比賽,到了五月的最后一天,有了結果。
他看著面前這個小物件,面色有些猶疑的問道:“它為什么可以奪冠呢?”
朱翊鈞面前的鐘表,看起來有些樸實無華,普普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