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五百精銳,真的很多了,其實朱翊鈞帶的人還是有點多了。
按照戚繼光的說法,陛下帶八百緹騎,南下松江府,完全足夠了。
八百人,是一個將領能夠直接指揮的人數上限,再多點,就得依靠別人去指揮了,當有八百全副武裝的精兵,就可以準備起兵爭天下了。
八百人,可以讓項羽突圍,垓下之戰,劉邦三十萬人圍困項羽于垓下,項羽率領八百人突圍;
八百人可以讓霍去病縱橫于匈奴之間,霍去病十八歲初從軍,從衛青手里領了八百人,長驅數百里,斬首匈奴二千二十八級,及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生捕單于季父,封冠軍侯。
朱翊鈞的軍事天賦的確不高,但指揮四千五百人,無論是突圍,還是守住行宮,都綽綽有余了。
要搞宮廷兵變,一共要搞定三件東西,武庫、城門和中樞。
這都是司馬懿搞兵變搞出的經驗,司馬懿兵變的時候,控制了司馬門、洛陽武庫和永寧宮;李世民搞兵變的時候,控制了玄武門、武庫和太極宮。
這三要素,也經過了歷史的多次考驗,少一個都白扯,武庫才有武器和甲胄;城門防止班直戍衛反支援;控制中樞,最重要的是不能讓皇帝的圣旨出宮,一旦皇帝圣旨出宮,勤王的人就出現了。
勤王的人可能是真心實意,也可能是打著勤王的旗號謀求天下,但一旦皇帝圣旨出宮,代表著兵變失敗了,演變成了爭霸賽。
陛下只要守住了黃浦江行宮,安全就完全可以保證。
在一個安定的朝代,通過兵變的方式,殺一個有繼承人的皇帝,絕對不是個簡單的事兒。
陳璘還想著光宗耀祖,還想著自己這個首里侯能夠名至實歸,他可不想遺臭萬年,在大明發動兵變,除了挨罵之外,不會有任何的收獲,這是有歷史教訓的。
大明有過宮變,就是景泰八年,由明英宗發動的奪門之變,具體執行者是石亨。
石亨以復辟事首功,得封忠國公,短短三年后,就被明英宗以叛逆罪坐罪處斬。
明英宗不得不殺了石亨,一旦這個忠國公的國公位真的傳下去,就留下了一個這么做就可以封國公的路徑,別的不說,被搶了皇位的朱見深,明英宗的親兒子,就會有模有樣,糾集一班武將,再搞一波兵變。
明英宗只能把石亨以謀逆大罪坐罪論斬,把這條路堵死。
石亨很能打,在正統十四年十月,擊敗了虜入的也先,甚至在清風店埋伏了也先,讓瓦剌人損失慘重,石亨能打,北虜人人畏懼,稱其為石王。
可最后,歷史給石亨的評價是狐鼠耳。
狡猾、見縫插針、擅長鉆營的狐鼠之輩。
在皇帝的圣旨之下,被封了江面的黃浦江,再次開始了忙碌,一條條漕船,頭連著尾,尾連著頭,如同一條條蜈蚣一樣,帶著滿倉的貨物,如同在江面爬行一樣,一眼望不到頭。
中間會夾雜幾個蒸汽拖船,泄壓的時候,冒出滾滾蒸汽,汽笛聲悠揚,響徹整個江面,傳到通和宮內。
朱常潮,大明二皇子,因為扁桃體反復感染發燒,幾次瀕危,九歲那年大漸,陳實功死馬當活馬醫,給朱常潮割了扁桃體,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自此以后,朱常潮就跟隨父親學習武藝,強健體魄,并且開始學習醫術,師從范無期。
朱常潮覺得自己的父親像個小孩,因為他的父親很喜歡站在文華樓,這個黃浦江行宮的最高處,看向江面那些漕船,一看就能看大半個時辰,也不嫌煩。
“母親,父親在看什么?”朱常潮詢問著王皇后,他父親究竟在看什么,上次松江府駐蹕,就每天看,這次來了,仍然是每天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