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馬月的事,都說不準。
“早什么早姑娘可得為自己打算,您已經嫁進來有些年頭了,等大人回來,趕快將圓房的事情給做定了,抓緊時日懷個孩子,有了孩子,您的地位就穩固了。”
她翻看著書冊,對于雯歌的催促沒有什么反應,像是沒聽見。
雯歌恨鐵不成鋼,湊到她身邊,“您可別嫌奴婢啰嗦,奴婢跟在您身邊從蜀地到瀛京,到底算個貼心窩的人,您待奴婢好,奴婢也是真真切切是為姑娘想啊。”
她以為方幼眠對她有隔閡,畢竟她曾是方夫人派過來的丫頭。
當初方夫人給方幼眠派了不少人過來,幾個年頭過去,丫鬟們差不離到了年歲,方幼眠給了銀子財帛放她們去嫁人了,唯獨留下一個雯歌。
雯歌家里拖累,沒什么心思要嫁人,受了方幼眠的恩惠,待她很親近,就跟閨中伺候多年的小姐一樣。
方幼眠臉色還是淡淡,一會她抬頭,雯歌以為她聽進去了,誰知開口是把膳食撤下去。
看她真是不吃了,雯歌叫小丫鬟進來把膳食給撤走,等人出去后,給方幼眠研墨的功夫,又壓低聲音跟她道,“姑娘,奴婢前日出去送東西,在游廊那邊聽見”
后面的話雯歌的聲音壓得更低,“聽見夫人身邊的秋玲講,等大人回來,想把祝家姑娘給說進來做平妻。”
話脫口而出,握著紫毫筆的姑娘還是沒有反應。
雯歌又抬高了聲音再說了一遍,“姑娘可曾聽見了”
“嗯。”她怕雯歌又說第三遍打亂了她腦子里算好的世家人戶打亂,隨口應了一聲,“聽見了。”
“您就不擔心嗎”雯歌追問。
擔心有什么用,“且都是些虛無縹緲的話,日后別說了。”傳出去于她不利,又壞了祝小姐的名聲。
“秋玲是夫人身邊的大丫鬟,她這樣說,必然是夫人的意思了,如何算是虛無縹緲。”
“墨夠了不要再磨,我記得小廚房做了菱粉香糕,你去拿些來。”
雯歌以為她要吃,歡歡喜喜端了來,怕方幼眠吃了膩口,還拿了一碗飲子。
誰知方幼眠不吃,反而叫她吃,雯歌哪里不明白,這就是變相的堵嘴,叫她別說了。
“”
迎接的事宜,籌備了好些時日,方幼眠忙忙碌碌,明明事無巨細,崔氏還是雞蛋里挑骨頭,這也說不夠好,那也不夠精細,只叫她反復折騰。
四日后,天色難得爽朗放晴,沒有纏人的雨霧,她那位夫君也在這日子歸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