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典型的國風畫,筆墨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圖。
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游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
這幅字畫在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俱顯展翅翱翔之態。
柳悅悅滿面紅光,這是一幅水墨山水大成之作啊。
“這幅字畫,是子昊耗時最久,花費精力最多的一幅,算起來應該有三個月的時間才作完。”柳芊芊解釋道。
她幾乎是看著它一筆一畫出現的,自始至終心情都比較平靜。
但落在楊黎姿和柳悅悅眼里,那種驚艷原諒她們書讀得少,無法形容。
這才是畫啊,現代美景照,再怎么經過濾鏡加持,就跟美女一絲不掛一樣,沒有想象的空間。
日出東方的畫,譬如這幅千里江山,細微但有余地,想象空間無窮大。
柳河東夫婦暗暗咋舌,他們不是不懂藝術,只是很難靜下心來,用心去欣賞。
女兒的藝術細胞,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遺傳自他們。
現在跟隨老太太和女兒集中精神去感受字畫的魅力,讓他們不得不驚嘆小女兒男朋友筆下的文字和畫作的魅力。
柳悅悅看得入神,高山之巔直入云霄,其后丘陵連綿,崇山峻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峰巒左下方有一座橫跨江面的大橋,橋對面是一片群山,群山之中飛檐翹角,有人煙的痕跡。
翻過兩重山,是幽深的宅邸,和處處可見的白衣隱士,且走且停,似在賦詩似在作曲。
繼續前行,又是一座橋,此橋雖跨度不大,卻在橋上修建涼亭。
繼續向前便臨江了,遠景煙波浩渺,層巒起伏,猶如仙境。
登岸后,懸崖山路九曲盤旋,通向深處庭院。
山間瀑布,掛掛濺瀉,復流大江。
跨江大橋蔚為壯觀,木質結構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間建有宮殿式的兩層樓閣,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壯觀。
群峰參差節奏頻率明顯加強,緊接著峰勢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瓊島把氣勢伸展開去,然后畫近景山巒和江渚漁村與瓊島相連接。
此處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山中村莊有一座座古樸的小橋,有的帶有涼亭。
再過去,便是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際,達到高潮。
高峰左邊的峰巒,與深入畫里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漫步于此處,意味無窮。
由跨江大橋踏上岸,兩邊排列著建筑,翻過高山,走過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見一處平原,村落房屋錯落有致。
平原邊的懸崖頗具險勢,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給了村莊無比安全感。
但這個村落貌似是孤立的,并不能通往下一處,返回原來的小路且賞且行。
山谷中的村落,河灘上的漁船,逍遙的隱居生活,美不勝收。
乘舟在水中,可見隔水兩山遙相呼應,似是隔著銀河的牛郎織女,雖盡力向對方傾斜著,卻難以碰觸。
岸上一片綠色的平地生機盎然,岸邊星星點點的漁船,似乎傳來了漁翁的吆喝。
翻山越嶺跋涉,站到巔峰之下,昂首仰望,雖有攀登之情,卻難有攀登之勇。
引人入勝,柳悅悅想投身進入畫中世界。
這幅畫將自然景色描繪得細致真實,與人的活動也結合得極為緊密,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畫面著意刻劃的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現了山勢綿亙、水天一色的浩森氣象,又精心地勾畫了幽巖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波濤煙靄等自然界變幻無窮的狀態。
柳悅悅忽然有些懷疑,千里江山畫卷中央的那座最高峰,是不是“一覽眾山小”畫作里的那座未畫出的山。
于是,她仔細對比這兩幅畫。
以站在千里江山最高峰上的角度,觀察周圍的群山和景色,看是否有一覽眾山小里的熟悉感。
咦,似是而非
柳悅悅像是發現了什么奧秘似的,頗為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