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外,白振華仰頭,看了兩遍青石亭梁上面的字后,呆呆而立。
青石詩前兩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
山中閑靜寧謐,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
“文字的魅力,映照進了現實。”柳海東以前沒發現桃花嶺這么迷人,都是日出東方的字帶來的。
但很多事情都需要講究緣分,恰逢其會。
除非是騎在另外一個人的脖子上。
盡管山不高,但人跡卻很罕至,似乎這里遠離了塵世的喧囂,成為了一片凈土。
在這片山林中,亭子與周圍的景物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卷。
坐看云起,靜聽山林,有清脆的鳥鳴聲,沙沙的樹葉聲以及一些小動物的歡叫聲,和諧交織。
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云也在悠閑地飄離,直至看不見,令人萬般惆悵。
獨坐但情意悠然,有種仙道的思想。
青石上的這首詩,表面是寫獨游桃花嶺的情趣,深意卻是表現出日出東方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
嗯,芊芊侄女體質很好,也不是不可以做到。
難道要鉆進小樹林里去找
正當白振華想離開亭子去附近找時,亭子后面的柳海東忽然驚喜喊道“這里”
柳海東眼中有絲憐憫,日出東方確實太孤獨了,舉世茫茫,沒有一個能跟得上他的步伐。
第二個字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
三、四兩句用浪漫主義手法,將大山和亭子人格化、個性化。
盡管鳥飛云去,日出東方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天地,覺得它們似乎也正在看著自己。
雙方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仿佛兩者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日出東方來說不足掛齒,人和自然的和諧,才是這首詩的主旨。
桃花嶺的秀麗山色、溪水、小橋,詩中不提一字,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日出東方相對于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
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孤獨之感。
他在被擬人化了的山中尋到慰藉,減少一點孤獨感。
然而,恰恰在這里,日出東方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
人世間深重的孤獨之情,充溢在整首詩中。
這便是獨坐的境界,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也。
良久,白振華從內心震撼中回過神來,讀之使我目開心朗,身在虛空,一絲不掛,不必更讀別詩。
“這樣的人,應該是不真實存在的。”白振華唏噓。
柳海東點頭“我也經常這么覺得,尤其看過似乎還沒完整的千里江山后。”
“千里江山有那么神嗎”白振華忍不住問道。
柳海東笑了笑,問道“你覺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和青石上的這首詩怎么樣”
“都是大工不朽之作,有永生之氣。”白振華說道。
柳海東眼中浮現奇異的色彩,說道“在千里江山圖里,都是這樣的不朽之作,甚至更令人震撼,數量至少二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