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掀起變法運動,蘇軾與他政見不合,認為改革太過激進,多次上書抨擊。
由此,權傾朝野的王安石,百般打壓蘇軾。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烏臺詩案發生時,許多同僚噤若寒蟬。
王安石卻為蘇軾仗義執言,力諫道“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最終,蘇軾活下來了。
被無情打壓過,又被予以援手過,種種是非恩怨,誰能道得清,說得盡。
蘇軾作出了選擇只記人恩、不記人過。
被征召回京師時,他途徑金陵,特地去看望王安石。
一杯濁酒下肚,前塵往事煙消云散。
那段時間,他們一起天天出游,或觀賞山川美景,或談論古今,惺惺相惜。
人來人往,皆是緣分使然。
遇到對的人,志同為朋,道合為友。
遇到錯的人,那就懂得放下,解脫自己的心。
昔年好友章惇屢次陷害蘇軾,最后把他流放到海南,可后來遇赦北歸時,蘇軾沒有報復,反叮囑他好好養病。
昔日同事沈括曲解附會他的詩詞,上告朝廷,為烏臺詩案埋下伏筆。
可時隔多年相見后,蘇軾還禮貌地寫了一篇書沈存中石墨,夸贊沈括的功績。
飛鳥與魚不同路,從此山水不相逢。
人生這一場盛宴,人聚人散,無須怨恨,無須耿耿于懷。
蘇軾從小就跟著母親程夫人讀書。
讀到范滂傳時,程夫人講述范滂氣節清高,為民謀福的故事。
蘇軾便立志以范滂為榜樣,做一個為生民立命的好官。
自從走上仕途之路,無論得意時,還是落魄時,他都未忘記這個初衷。
擔任徐州知州時,走馬上任三個月,黃河決口,洪水呼嘯而來,徐州有被吞沒之危。
蘇軾就站在城墻上,手拿工具、腳穿草履,與軍民筑起一道千丈長堤。
徐州保住了,百姓將這道“救命堤”稱作蘇堤,感念蘇軾的善舉。
后半生,蘇軾漂泊不定,即使在最黯淡的低谷期,他仍胸懷天下事。
在黃州時,他聽聞岳鄂民間流行“溺嬰”的惡俗,便成立“育兒會”,捐錢捐糧,救活無數棄嬰。
惠州生產力落后,他改良農具,教授先進的插秧技術,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儋州文化凋敝,他辦學堂,興儒學,培養出島上第一位舉人和進士。
居朝堂之上,就獻安邦定國之策;處江湖之遠,便躬身為民。
蘇軾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光輝,直至暮年都從不曾熄滅。
他經歷世態炎涼后,仍銳氣不減,遭受挫折后,仍不向平庸低頭。
這大抵就是人到中年的最好狀態命運重錘一次次把我們擊倒,可我們會再站起來,再出發,矢志不移地去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蘇軾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境吞噬,而是超出環境,以內心的光去照亮生活的路。
蘇軾用后半生教會我們日子的好壞不在于生活的環境,而在于對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