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篇文章程行都很喜歡。
特別是蘇軾的赤壁賦,算是程行最喜歡的幾篇古文之一。
做完這兩篇文言文后,這張語文試卷也就只剩下作文了。
程行看了看作文的題目。
發現這次期末考試的作文題目還真有意思。
是讓學生們寫一篇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
程行想了想,將標題寫了出來。
草螢有耀終非火。
古語有云“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這是程行這篇作文的開篇
不論是作文的標題,還是這篇作文的
緊接著,程行又運用蘇軾在超然臺記中的句子,寫出了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他又借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去證明前面蘇軾的那個句子,然后表達出文章中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中心思想。
接下來,程行又借用了好幾篇古文中的句子做論證。
他這篇作文全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寫出來的。
是的,這是程行重生后,
沒有樸實無華的文筆。
程行這篇作文,處處都在炫技。
炫的是博聞強記,炫的是對古代詩詞文章的完美運用。
程行一氣呵成,很快就將這篇辭藻華麗的文言文給寫了出來。
可以說,這篇文章,是程行重生以來,語言辭藻最為華麗的一篇文章。
程行寫完后,看都沒看,便扔下了筆,一篇好的即興發揮之作,一氣呵成寫出來后,是不需要去反復修改的。
天很冷,程行把手揣進了兜里。
剛剛做題的時候沒感覺,寫完了才知道不戴著手套,手到底有多冷。
但是寫字戴手套,就寫不出什么好字出來了。
程行把手放進兜里暖了一會兒,才覺得沒那么冷。
而坐在講臺上的余中道,在看到程行將整張卷子都給寫完后,便向著程行走了過來,然后拿起了程行的試卷。
他先是看了看程行的理解。
因為他也很好奇,作者在做自己寫的文章的題時,一般會怎么寫。
看完了程行的理解之后,余中道便把程行的答題卡翻過來,去看了程行答題卡后面的作文,看了前面的幾句之后,余中道便聚精會神的一點點看了起來。
然后他便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文采飛揚,才氣逼人。
是的,程行這篇文言文,給余中道的感覺就是如此。
氣勢與鋒芒畢露。
他不是沒看過別人用文言文寫的作文。
學校文學社里的一些學生,比如陳天祥周文杰這些學生,就曾用文言文寫過不少作文,雖然他們的文言文作文寫的也不錯,但跟程行的一比,就是天上跟地上了。
陳天祥跟周文杰的文言文作文,辭藻雖然堆砌的不錯,但是很多時候跟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已經不一樣了,完全是為了華麗而華麗。
但程行在辭藻華麗的同時,還能兼顧言之有物。
能兼顧言之有物,符合中心思想是很困難的一點。
因為從古文中引經據典想要找到符合文章貼近語境的句子很難,想要達到這一步,那就真的要去看很多書,記下很多經典的句子了。
程行這篇文章的音律、對仗、辭藻、典故無一不精
。
可以說是把文字的美感發揮到了極致。
即便是讓看了許多書的余中道去評價。
也只能評價一句文采飛揚,才氣逼人。
十七歲的程行。
這讓余中道想到了同樣是少年時期寫出滕王閣序的王勃。
雖然程行這篇文章肯定比不上滕王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