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在邊遠地區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因為缺乏道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也沒有內河航道可以利用,所以很難為作戰部隊提供后勤保障。
要說的話,坦克未必追得上駱駝。
既然裝甲部隊沒有用武之地,后勤保障又無法依靠地面交通,那么還需要按照傳統的方式發動進攻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關鍵還有,波伊**隊與當地的布蘭軍隊,也是以步兵為主。
當然,除步兵之外,還有幾十萬駱駝騎兵。
敵人沒有裝甲力量,就不用考慮反裝甲作戰的問題。
回到依靠步兵,用機槍、塹壕與鐵絲網決定勝負的時代,帝國陸軍的空運能力,足夠維持幾十萬部隊。
這種依托空降發起攻擊,通過空投與空運來進行補給的戰術,也對作戰范圍做了嚴格的限制。
簡單的說,就是得以占領交通樞紐為主要目的。
在戰術上,突襲成功后,空降部隊占領了陣地,得立即轉攻為守,依托以機場為核心的防御陣地阻擊敵人。
只要建起防線,而且獲得足夠的支持,就能通過防御戰消耗敵人。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投入最少、損失最小的進攻戰術。
正是如此,波沙灣登陸成功之后,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迅速向內陸挺進,而是圍繞港口建立以機場為核心的前進基地,并且盡快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確保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發起進攻。
顯然,這種范圍有限的作戰行動,沒有任何挑戰性。
在登陸作戰作期間,2支特混艦隊需要提防的,其實是來自波伊國方向的威脅,比如布蘭皇家空軍的反擊。
打到這個時候,布蘭皇家空軍不可能猜不到帝**隊的戰略意圖。
雖然在夕梵運河方向上,來自迢曼軍隊的壓力并沒減輕,依然非常的巨大,但是布蘭皇家空軍頂住了壓力,向波伊國派遣一支戰術航空隊,擁有大約100架作戰飛機,而且大約有一數是“蚊”式轟炸機。
這是一種威脅巨大,戰斗力非常強悍的雙發轟炸機。
其實,就是之前提到的“木頭飛機”。
因為足夠的輕,所以其最大飛行速度超過了每小時600千米,比很多在大戰初期服役的戰斗機還要快。
正是如此,“蚊”式還被改裝成了夜間戰斗機使用。
此外,就是造價非常的低廉,能大批量生產與裝備使用。
最為重要的是,這種雙發轟炸機能夠攜帶魚雷攻擊戰艦,也能夠掛上炸彈,以俯沖方式進行投彈。
可惜的是,數量太少了。
不是部署的數量少,而是作戰消耗太大了。
只是在本土防御作戰中,布蘭皇家空軍就已經損失上千架“蚊”式戰斗機。
在10月27日與29日,經過兩次消耗巨大的攻擊之后,布蘭皇家空軍增派的作戰飛機幾乎全部損毀。
至于戰果,只是讓第十二特混艦隊的2艘重巡洋艦遭到重創,不得不提前撤離。
到10月最后一天,2支特混艦隊接到了海軍司令部的命令,先后離開波沙灣。
在3天前的10月28日,陸戰隊就已經跟陸軍換防,把前沿陣地移交給陸軍。
按照安排,接下來的作戰行動由陸軍獨自承擔,海軍只是負責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只是,2支特混艦隊的作戰行動并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