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攻擊戰術,反到沒什么奇特之處。
廉明陽他們的任務,就是駕駛直升機飛到距離目標8千米的地方,在與前出的特種部隊取得聯系之后,按照特種部隊的指示,把掛載的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發射出去,然后就轉向返航。
至于其他,全都是特種部隊的事。
簡單的說,就是由特種部隊負責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標,并甄別攻擊效果,以及確認是否需要進行第二輪攻擊。
當然,關鍵就是這一點。
如果要發起第二輪攻擊,就得讓“替補”的2架直升機投入戰斗。
為此,廉明陽讓4架直升機分成2個梯隊,保持15分鐘的間隔,確保在第一梯隊攻擊失手之后,第二梯隊能跟上發起攻擊。
只有在出現極端情況的時候,才需要4架直升機殺上去,用安裝在機鼻下的30毫米機關炮完成任務。
雖然武裝直升機號稱是“飛行坦克”,擁有厚實的裝甲,戰場生存力非常強大,但是沒有哪個飛行員愿意冒險,只要能夠用導彈在敵人的防空火力之外摧毀目標,就沒必要使用機關炮。
以往訓練,主要就是如何使用反坦克導彈。
至于宣傳30毫米機關炮發射的鎢芯穿甲彈能夠打穿坦克的頂甲,那只是宣傳,更像是噱頭。
因為不用突前,所以接應特種部隊的行動,跟廉明陽他們沒有多大的關系。
最讓廉明陽感到痛苦的,其實就是出發之前的等待。
雖然早就知道,第二輪打擊行動的預計開始時間為6日凌晨0點,但是聯合部隊司令部沒有把話說死,在下達的命令中,也要求所有的作戰部隊在5日夜間10點之前就做好戰斗準備。
結果就是,廉明陽在10點之前就坐進了“直-10A”的駕駛艙。
他是航空突擊部隊的指揮官,也是“直-10A”的機長與戰術編隊的長機飛行員。
在之前的一個多小時里,他已經耐心的核對了由空軍提供的數字地圖。
沒有辦法,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慣。
在漆黑的夜晚,駕駛直升機在距離地面不到20米的高度上,以每小時250千米以上的速度飛行,飛行員不但要有貓頭鷹一般的眼睛,還需要一份準確無誤,且絕對可靠的高精度數字地圖。
其實,也就是有了數字地圖,才讓武裝直升機在復雜地形條件下以“樹梢高度”執行突擊任務具備了可操作性。
以往演習,沒什么好擔心的。
不說別的,至少對演習場地了如指掌。
現在實戰,肯定得小心一些,畢竟空軍提供的數字地圖未必準確無誤。
11點過三刻,劉尊山親自發來消息,已經收到由聯合部隊司令部轉發的信息,特種部隊確認了目標。
代號“撐桿跳”的突擊行動正式開始!
隨后,廉明陽確認了由預警指揮機發來的作戰命令。
5分鐘后,由廉明陽駕駛的“直-10A”升空。
到11點50分,4架武裝直升機全部起飛。
此時,后方的哈立德國王軍事城,4架“攻-11”也開始加油與裝彈,準備在半個小時之后升空。
代號“鋪天蓋地”的第二階段作戰行動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