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1個多月里面,特別是在第一階段的空中打擊行動結束之后,聯軍損失的作戰飛機,幾乎都是在超低空或者低空飛行的時候,被小口徑高射炮或者單兵防空導彈擊落,而且幾乎全都是遭到伏擊。
打到現在,伊拉克軍隊還能用的防空武器,也就只有小口徑高射炮與單兵防空導彈。
正是如此,在8月下旬,空軍就明確要求,所有執行戰區巡邏任務的戰斗的飛行高度都不得低于6000米,且投彈高度不得低于4000米。在損失了幾架戰斗機之后,還把后者提高到5000米。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飛得足夠高,就不用擔心被打下來。
當然,這也意味著,對地打擊行動更依賴激光制導炸彈。
在5000米高度上投彈,哪怕采用具有風偏修正能力的炸彈,其落點的偏差都有可能超過200米。
所幸的是,在大戰爆發之后,特別是帝**方加大采購規模之后,激光制導組件的價格已經降了下來。
這里,必須得承認,帝國空軍與海軍航空兵確實有先見之明。
在發展制導武器的時候,空軍與海航明確要求,必須使用庫存的彈藥,特別是幾種標準口徑炸彈。
關鍵就是,庫存實在太大了!
在波沙灣戰爭之前,只是庫存的500千克級炸彈就有大約1600萬枚,250千克級炸彈更是達到了2000萬枚。
要說的話,這還是庫存量的歷史低點。
因為彈藥消耗量十分的驚人,而且沒有人相信很快就會結束,所以到波伊戰爭后期,帝國庫存的炸彈總量一度突破了5000萬噸。當時僅存放在前沿基地的彈藥,就超過了1500萬噸。
關鍵還有,在封存的情況下,這些炸彈的“保質期”至少都有50年。
顯然,總不能直接報廢處理掉吧。
再說,25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與2000千克,是東方集團的標準口徑,所有作戰飛機都按照掛載這些炸彈設計。比如戰斗機與攻擊機的外掛點,承重能力就是以炸彈口徑為準。
也就是說,這幾種口徑的炸彈沒有報廢的說法。
哪怕消耗掉了,今后也會生產同樣的炸彈。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與海航才明確的提到,通過研制制導組件的方式,把這些庫存炸彈變成制導炸彈。
當然,所謂的制導組件,主要就是一具導引頭,以及導引頭控制的氣動面。
用于500千克級炸彈的制導組件,質量還不到50千克,并沒有超過冗余上限,可以直接用于標準接口的掛架。
當然,采用制導組件的最大好處,其實就是讓制導炸彈變得更加便宜。
在大戰爆發前,500千克激光制導炸彈的報價為50000金元,而在大戰爆發后,直接降到5000金元。等到產量提上來,也就是生產規模擴大之后,制導組件的采購價格還會降低三分之二。
既然如此便宜,就沒有理由不大量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