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法奧是伊拉克唯一的濱海港口,由法奧港到巴士拉的公路緊挨著波伊國邊境。
占領法奧港與控制法奧港到巴士拉的公路,跟針對波伊國的軍事部署有關。
用施授良的話來說,占領法奧港,其實是在警告波伊國,讓波伊國當局不要在這個時候為伊拉克火中取栗。
真打起來,帝**隊能像攻打法奧港那樣,占領或摧毀波伊國的所有港口。
哪怕波伊國的領導人沒讀懂這個警告信號,并一意孤行,今后也能夠依托法奧港攻打低地省。
要說的話,這也是一個政治任務。
當然,幾乎沒難度可言。
在濱海地區作戰是陸戰隊的強項,更何況火力支援艦隊就在附近,并沒有撤走,隨時能為陸戰隊提供火力支援。
不說別的,只是4艘戰列艦就足夠了。
在地面上,還沒有能擋住400毫米巨彈的防御工事!
之前,也就是沒法抵擋戰列艦的直接炮火打擊,守衛法奧港的幾千名伊拉克官兵才不得不撤往巴士拉。
其實,這也是安排登陸艦送去幾十輛兩棲突擊車的關鍵所在。
在伊拉克南部,也就是兩河河口地區,以沼澤為主,幾乎就沒有道路,而且地面非常的松軟。
哪怕是履帶式戰車,也未必能夠順利通過。
相對而言,陸戰隊的兩棲突擊車其實是理想的選擇。
兩棲突擊車不但能夠直接在水上航行,而且采用寬履帶,也不是很重,正常行駛時的壓強非常低,更適合在地面松軟的沼澤地區活動。事實上,在濱海地區,最為常見的也就是紅樹林沼澤。
陸戰隊一直不喜歡主戰坦克,也與此有關。
說得直接一點,要不是別無選擇,不可能為了陸戰隊的需求專門研制一種中型坦克,而且陸戰隊有到內陸去作戰的任務需求,要不然,陸戰隊司令部怎么都不可能選擇戰斗全重高達56噸的ZT-99AL。
不考慮資金的問題,陸戰隊更加愿意裝備戰斗全重在40噸,甚至35噸以內的中型或者輕型坦克。
當然,陸戰隊的解決辦法就是采購運載能力達到60噸的氣墊登陸艇。
因為沿途根本沒有敵人,所以在21日的清晨,第553陸戰步兵營到達了法奧港北面。
隨后,一支偵查小隊進入法奧港,發現伊軍已經放棄了這座港口。
不管怎么樣,到了21日的上午,從中路與東路發動進攻的兩支部隊,都已經完成作戰任務,到達巴士拉郊外。
在完成對巴士拉的合圍之后,剩下的也就是強攻這座伊拉克人口第二多的大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