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留群島,基斯海軍航空站。
夜幕落下之后,平時為大型巡邏機服務的西北勤務區里面是燈火輝煌,上百名地勤人員正在忙碌。
不過,并不是海軍航空兵的地勤人員,全是空軍的官兵!
此外,停在這里的也不是巡邏機,而是兩架隸屬于空軍,外形非常怪異的飛機。
綽號“暗夜鳳凰”的“偵-333”型高空高速偵察機。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對“偵-333”的存在一直諱莫如深。
早在十多年前,也就是在紐蘭空軍的SR-71A“黑鳥”問世之前,就出現了帝國空軍也在研制這類空高速偵察機的傳言。只不過,帝國空軍一直都沒有承認,還對這種依靠高度與速度來對抗防空系統的偵察機提出了質疑。道理很簡單,偵察機的性能再出色,也肯定不如防空導彈。
顯然,實際是另外一種情況。
紐蘭空軍靠SR-71A大出風頭的時候,帝國空軍也在研制高空高速偵察機,只是遇到了技術難題。
配套研制的發動機沒有能夠通過測試驗收!
要說的話,這是空軍司令部的鍋。
當時,帝國空軍的頭號項目并不是偵察機,是代號“霹靂”的“雙三”轟炸機。
按空軍提出的要求,在航程、載彈量等指標達到戰略轟炸機標準的前提下,“霹靂”還要擁有3馬赫的飛行速度與3萬米的升限。在最后的設計方案中,將為“霹靂”配備4臺大型渦噴沖壓復合發動機。
其實,這就是后來說的變循環發動機。
至于研制難度,自然是不必多說。
帝國空軍忙活了十幾年,至少投入200億金元,最后也就制造了3架用來進行技術驗證的原型機。
這種原型機的空重超過了100噸,最大起飛重量接近300噸,載油量高達160噸,配備4臺最大加力推力為160千牛的渦噴沖壓復合發動機。只可惜,沒有達到空軍提出的性能指標。雖然在22000米的高度上,飛行速度能達到3馬赫,但是升限才24000米,沒達到30000米。
關鍵還有,“霹靂”的經濟性實在太糟糕了。
即便按照最樂觀的結果估計,“霹靂”的造價都高達“轟-9”的5倍,而且最終有可能再翻一番。
此外,燒掉160噸燃油之后,“霹靂”只能把20噸彈藥投擲到6000千米之外,而在同等情況下,“轟-9”只需要120噸燃油。關鍵是,“霹靂”沒辦法使用外部掛架,也就無法搭載大尺寸彈藥。
當然,最為要命的還是勤務性能。
直到下馬,配套研制的發動機都沒有能夠通過測試驗收,而且預估的使用壽命只有可憐的100個小時。
哪怕“霹靂”的機體設計壽命也不長,只有2000小時,僅為“轟-9”的三分之一,可是配備壽命僅100小時的發動機,而且是4臺,也意味著在全壽命周期內,更換發動機的費用將超過轟炸機自身的價格。
何況,這種發動機很不可靠,也沒人知道能在什么時候達到成熟狀態。
3架技術驗證機在封存之前,差不多3年里面,總共才飛行100多個小時,大部分時候在地面嗮太陽。
原因就是,發動機的故障率實在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