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別的,只是在這幾天里,為了向前線運送彈藥物資,第178后勤保障旅就在這條沙漠道路上跑壞了數千條輪胎。為了讓運輸車隊能夠順利通行,第178旅還在沿途設立了十幾個維修站,專門處理出了故障的車輛。
不過,跟第十七裝甲師的消耗速度比,由沙漠公路提供的補給其實是杯水車薪。
第十七裝甲師準備了幾個月,而且是在運力大爆發的情況下,才能夠一路狂飆沖到杰伊瑟爾梅爾,而這種爆發狀態,肯定沒辦法長久維持。按戰前估計,如果不采取手段提高通行能力,通過沙漠公路運送的物資在25日之后就要降低三分之二。到12月還要降低一半,到時候最多能夠維持1個旅在前線作戰。
所幸的是,丁鎮南早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或者說帝國陸軍一直就對戰時的后勤保障存在巨大的憂慮。
當然,在此之前擔憂的不是在南方次大陸的梵羅沙漠里作戰。
實話實說,在第三次全球大戰爆發前,帝國陸軍就沒有把南方次大陸當成主要戰場,從來都沒把梵軍放在眼里。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帝國陸軍始終以大陸戰場為主,而且在戰略防御階段,以及后面的戰略反擊階段,都要面對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如何才能克服地理層面的障礙,為遠在數百千米,甚至數千千米之外的作戰部隊輸送物資。
其實,這不止是帝國陸軍的問題。
數十年來,帝國空軍堅持發展運輸航空兵,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運輸機隊,也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當然,帝國陸軍也在想辦法。
針對大陸戰場,特別是冬季作戰,帝國陸軍開發了好幾種能夠在雪原行駛,運載能力還不差的履帶運輸車。
此外,還投資研制能夠在戰時快速鋪設道路的工程設備。
要說的話,這才是關鍵所在。
按照最初設想,在主要的作戰方向就得通過鋪設道路來增強戰地運輸能力,履帶輸送車只是負責把物資送往各個偏遠的防御據點。雖然還是得依托已有的鐵路與公路,肯定無法用臨時鋪設的道路構建完整的戰場交通運輸體系,但是戰地道路在主要價值,其實是解決到前沿陣地最后幾十千米的難題。
在傳統的戰場運輸體系當中,限制運輸效率的,其實就是最后這幾十千米。
如果最后這幾十千米只能靠肩挑背扛,或者是依靠畜力,那么不管能夠以多快的速度把物資送到鐵路的終點站,對前線作戰部隊來說也是于事無補,而整條補給鏈的效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在本質上,戰地公路其實就是拉長了的野戰機場的跑道,連使用的鋪裝材料都跟野戰機場的跑道完全相同。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寬度僅僅只有5米,而且不用在鋪設路面之前夯實路基。
受此影響,戰地公路的承載能力非常有限,不但無法讓坦克戰車通行,還要把軍用卡車的單軸載重量限制在10噸以內。只不過,因為不需要夯實路基,極大的降低了工程作業的難度,也就能夠加快鋪設的速度。正常情況下,一個工程營能夠在一天之內鋪設20千米的戰地公路。
其實,在巨大陸的腹地,到了冬天根本不需要夯實路基。到春天,特別是在春夏之交的梅雨季節,就算夯實了路基,也沒有什么意義,畢竟持續十多天,甚至數十日的陰雨能夠讓任何野戰工程變成泥濘沼澤。
也正是降低了承載標準,所以戰地道路特別適合用在環境惡劣的地方。
在大陸戰場的腹地,帝**隊就鋪設了幾十條戰地公路,極大的緩解了前線防御據點的保障負擔。
此外,還為即將開始的冬季反擊作戰提供了有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