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給朕帶上來!“
大朝之上,白林賢被金吾衛押解上堂,匍匐階下。
李順將身旁太監端著的奏折,掃落于他的面前:“這些都是參你結黨營私的奏章!”
白林賢看了那些奏折一眼,隨后閉上雙眼,頗有些引頸就戮之勢。他回想起昨夜之事,自己再次被愛人背叛,沒想到身邊人早已被神機衛收買。他的一舉一動,公事私事,全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
李順面無表情,冷聲道:“你為何要背叛朕朕給你高官厚祿,你還有什么不滿足”
白林賢對李順已無話可說,心中有怨恨。這些年來,他為了皇帝的新政,以欽差的身份常年在外,勞心勞力,反倒被丁傲后來者居上。皇帝愛惜丁傲,調其入京,遠離是非,讓他充當與世家大族對陣的排頭兵,應對明槍暗箭。
白林賢對李順本無絕對忠誠可言。自劉太傅死后,他本以為能夠獲得重用,卻被閑置。后入閣理政,出謀劃策,多不采納。雖為欽差,也只是與丁傲等人共同處事。若非李順喜歡搞制衡那一套,自己恐怕再難出頭。
白林賢一直不滿自己所獲得的待遇,當初若是不是他幫李順穩住三大營,李順怎么能輕易收回權力
李順看著以沉默對抗自己的白林賢,揮手淡然一句:“拖出去斬了。”
他是個隨遇而安的人,對人對事向來沒有太大的好奇心。凡事不喜歡深究其理,原因是不喜歡失去自己控制的東西。失控便毀滅。白林賢心里如何想,他并不感興趣。李順殺他,一是因為結黨營私,丁傲調離,并明確表示不會參與黨爭之后,白林賢的勢力迅速坐大,很多世家大族轉而依附于他。二是白林賢變質了,隨著世家的歸附,他對于新政也是陽奉陰違,暗中操作,還不安分,根據神機衛的調查,早在一個月前,他便與太祖勢力有接觸。李順秘而不宣,則是為了第三點,殺雞儆猴。
白林賢被拖拽而出,人頭落地。他的死,讓滿朝文武噤若寒蟬。
李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就算是自己的親信,只要違背自己的意志,一樣會被殺死。他不怕別人說他刻薄寡恩。
他的新政已初見成效,從而開始進一步深化。從士農工商各個階層開始拉攏人才。士人層面,朝廷進行官制改革,任用大量舉人秀才填充基層府衙,這不是簡單地增設官位,而是將朝廷的觸角逐漸向鄉鎮衍生。特別是在鄉村之間,從依靠鄉紳族老治理百姓,變為與朝廷派放的官員共治。鎮有鎮官,鄉有鄉官,皆為常設之職,由同鄉的舉人或是秀才擔任。
之前所設的各個學監之中,派出主管工農業的技術人才,設立小型學校,統一教授農耕畜牧之法。不論窮山惡水,還是野蠻邊荒,鼓勵畜牧,開墾荒地,誰開墾的,誰占有,只要登記造冊,便出租農具,兩年不收取稅收,往后三年之內,朝廷只收取半數稅收。同時,那些依附白林賢,抵制新政的世家大族,一律抄家,家主斬首,子弟流放邊荒。其三分之二的土地由朝廷分發給流民百姓,剩余三分之一由朝廷競價賣給當地富戶。
朝廷還鼓勵工商業發展,廢除了部分歧視商人的政策,重開海運,設立市舶司,皇商之家建立商行,與海外附屬之國貿易。
周邊國家聞訊,紛紛遣使來見,請求朝貢。李順接見了使者,但免除了朝貢,他們想著拿一些土特產來換取大胤的貴重賞賜。大胤發展需要錢財,這樣的虧本買賣不能再做。
附屬國須重新簽訂盟約,立頌上國皇帝功德碑,明確君臣關系,不愿意簽署的,便不再受大胤庇護,列國皆可討伐。
皇帝為天下之主。諸國須重新校訂禮制,發現有僭越之處,立即更改。比如他國之君只能以王侯自稱,凡有利用語言差異,妄稱天子者,必將討伐。
李順在軍事上,變革海軍,從各大水師之中,抽調精銳,裝備新式煉金艦船和煉金炮,組建帝國第一艦隊,征討忤逆之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