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經常在山里走動,也特意尋找過靈芝和茯苓的生長點,因此現在只需要朝著之前記住的地方而去,就能夠有所收獲。
這會兒的靈芝,基本都成熟了,但茯苓就不一定了。
首先他種植的茯苓,肯定是還沒有成熟的,他是五月種植的,一般需要生長十個月左右,那么這批茯苓可以在明年春季時采挖。
至于野生的茯苓,則需要觀察是否成熟,茯苓的外皮呈黃褐色時可以采挖,如果表皮是黃白色則沒有成熟,是黑色則表示成熟過度。
而采收野生茯苓,那就更加復雜些,因為它們隱藏的更好。
這個時候,需要在松林中觀察松樹生長狀況和樹樁周圍的地面情況,找到茯苓的生長點后,使用鐵制錐狀探試器,進行刺探尋找、采挖。
用鐵錐探試器插入地下,在深1020厘米處探感有塊狀物,拔出時見到有白色茯苓粉末,就可以挖掘、采收。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明程把這個法子學到后,就找鐵匠打好了鐵錐工具,這會兒用的還挺順手。
他帶了一把特制的小鋤頭,也可以稱之為藥鋤,方便攜帶和采挖,用這把小鋤頭,很快就挖出幾個茯苓來,看著跟個黑疙瘩一樣。
這是鮮茯苓,之后還得進行一系列的加工和炮制,制成塊狀干茯苓后,這才是成品。
野生的茯苓個頭偏小,肉質緊實,而人工種植的則會更大點,肉質也沒有那么緊實,在市場上,野生茯苓的價錢,是要比人工種植的茯苓高一些的。
高明程一路走,一路采挖,沒多久,裝茯苓的袋子就先裝滿了,而裝靈芝的袋子則只有半袋,顯得輕飄飄的。
唔,看來下回得多帶幾個袋子來,反正他扛得起
一路跑著下山去,回到家中后,先把靈芝倒在竹篩中晾曬,這個好處理,去除腐木和泥土后,曬干即可。
茯苓就復雜多了,它有兩種炮制的方式,一種是生曬,一種是熟曬。
生曬之前,需要將茯苓洗干凈,然后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汗,析出水分,再攤開晾干后反復堆蓋,至表皮皺縮呈褐色時,就用刀剝下外表黑皮,選一個晴天,把茯苓切成小塊,將切出來的白塊,赤塊分別攤在竹篩上曬干。
熟曬則是把新鮮的茯苓切去外皮后,放到蒸籠上,隔水蒸干透心,然后用刀將之先切片,再切條,最后切成方塊,然后再曬干。
這兩種方法,一般的折干率為50左右,即一斤鮮品,能夠獲得半斤干品,產品的質量則以足干,去凈外皮,成正方形塊,厚薄均勻,白色者為優質。
但切的時候,總有一些邊角是不成型的,為了賣價高,這部分最好分開曬,到時候可以降低價錢賣出,也可以留著自家吃用。
茯苓是性質平和的藥材,是天天都可以吃的那種,它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適宜大多數人服用。
比起降低價錢賣掉,高明程更愿意留著自家吃用。
至于茯苓的處理方式,高明程選擇生曬。
生曬雖然耗時久,但量多的話,其實更方便。
因為熟曬得先蒸熟,但是呢,一旦量大,那就得天天燒火蒸茯苓,柴火他家是有的,但大熱天的燒火,就不是一件友好的事情了。
把袋子里的茯苓處理好后,他又多拿了幾個袋子,再次進入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