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相當于是后世的連級干部,能夠從一個小兵,被直接升到連級干部,甚至有幾個被升到副團級干部,這也是所謂的一步升天了。
但是,朱瞻基還留下了一個引子。那就是每兩年要求這些人返回幼軍營重新學習,他要保證這些人不被時代淘汰。
朱瞻基另一個條件就是所有人必須在軍衛里面擔任教官職務,否則不予調職。
他們這不到兩百個人,即使各個三頭六臂,對大明來說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想要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不是讓他們在戰場上立功,而是把他們三年學會的這一套,傳播出去。
八月初七,大軍抵達了張北后,進行了最后一次集結。經過這段時間的統計,各軍衛的戰功也都被統計了出來,現在要論功行賞。
這一次的首功當仁不讓是神機營的總督,征虜副將軍,安遠侯柳升。
其次是挨了一箭的中軍都督鄭亨,不過他們都留在了草原里,并沒有隨軍回來。
所以這一次的論功行賞就顯得不是那么熱鬧了,但是眾將士的心情仍然很興奮。因為朱棣拿出了內庫的銀子,在他們的俸祿之外,每個人又發了賞銀,并且是不打折扣的現銀。
這次出征九個月,每個士兵的俸祿最低都在十五兩白銀以上。但這些俸祿一般只能拿到三成到五成,因為那些衛所的兵種地不用交稅,還有各種實物發放,抵了大半俸祿。
而且那些俸祿是由兵部發放的,朱棣這個皇帝不可能直接管這些事,他現在發放的是他作為皇帝發的獎金。
按照級別的不同,每個士兵最低二兩現銀。而民壯最低一兩,然后發放回家途中的糧食,免去一年的稅負,以后三年不用再服役。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特色,農民負擔重的驚人。除了戶賦,丁賦,地賦,還有各種勞役,加起來包括了賦、稅、餉、徭、雜五大項,幾十個小項的稅收。
雖然大部分稅負都不是收錢,而是以各種物資,勞役抵扣,但是農民的日子苦是肯定的。
像這次的民壯勞役都是義務的,他們為軍隊服役,還能有朝廷提供口糧。要是在當地服役,不僅沒有工錢,還需要自備糧食。
幾十萬人紛紛在朱棣面前一一跪拜,這是不能少的程序。朱棣既然花了錢,就要讓所有人知道是誰給他們發的賞銀。
結果是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才一一拜謝完畢,然后全部解散。
這場戰爭到了現在,也才算是徹底結束。
八月初十再次從張北出發,這一次人人都有些歸心似箭了。
就連朱棣,也想趕在八月十五之前能趕到京城過中秋節。
等到了京城的時候,已經是八月十四的下午了。下馬的時候,朱瞻基才發覺,自己的大腿內側竟然磨破皮了。
出征這么長的時間,他的腿都沒有磨破皮,反而是回北平的時候,把腿給磨破了,這也讓朱瞻基有些哭笑不得。
留守在北平的風花雪月四個小丫頭見到朱瞻基一個個忍不住熱淚盈眶。
她們都是十二三歲就進了皇宮,然后服侍朱瞻基,可以說,她們生活的一切都是朱瞻基。
三四年來,除了伺候朱瞻基,她們也沒有其他生存的意義了。
朱瞻基這一走就是整整半年,她們在北平的院子里也憋了半年,沒有了生活的重心,丟了魂一樣。